本地免費電視牌照的爭議,不知何時了,特府這拖字訣,短期很有效,香港人最善忘,待熱情一過,無綫再播幾套叫好又叫座的《老表,你好嘢!》,決心爭取新牌照的人數,說不定便消減一半。
時間不等人,用戶習慣不斷變,今日睇電視,明日不一定繼續睇。此話何解?同一個客廳,不止一個選擇:既有電視,也有電腦,有平板,又有手機。不要忘記,以上每一個屏幕都有數之不盡的選擇,除了電視。當然,電視的屏幕最大,所佔位置最佳,但不要忘記,科技進步,現在尋常的家庭,大部分已懂得如何將電腦、平板甚至手機的內容,投放到最大的電視機播放。再說,最新款的智能電視,絕大部分內置上網功能,換言之,除了平日的免費電視台,選擇還包括 YouTube 和 Facebook 最受歡迎的影片,以及其他如 PPS、優酷、土豆等港人熟悉的娛樂影音Apps。
與此同時,在內容方面,用戶習慣繼續改變,以本地為例,《蘋果動新聞》不斷進步,又推出《娛樂動新聞》,其實是在無聲無息之間,靜靜起革命,日復一日地,不斷改變香港人習以為常的對新聞的認知和消費習慣。以外國為例,YouTube最近宣佈將推出付費訂閱系統,提供「YouTuber」廣告以外的一個選擇,讓他們向觀眾收取每月1至5美元的訂閱費用。與此同時,Twitter 高調收購社交電視分析公司 Bluefin Labs,為轉型社交電視(Social TV)作準備,其中一個原因,是美國人喜歡一邊看電視,一邊在 Twitter 談論電視節目的內容,因為 Twitter 亦被稱為「第二個電視屏幕」,若能整合電視和 Twitter 的互動經驗,當中龐大潛在廣告商機。
電視的製作,我不熟識,但作為觀眾,我認為世上沒有低質素與否的電視,只有受歡迎和不受歡迎的電視。嚴肅正經的扮高深節目,無人睇;相反,飲飲食食,輕輕鬆鬆,只要能緊貼生活,不用講什麼大道理,就會多人睇。換句話說,電視跟互聯網一樣,比報紙更加講求娛樂性和大眾化。
2013年2月5日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