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幾日,亞視大戰王維基,霸佔報刊頭版之餘,在網上成為大笑話,疑似粗口片段、亂碼字幕、機密文件改圖、零收視圖解,充斥 Facebook 和微博。亞視在收視創新低的情況下,在社交媒體的曝光率創新高,電視台高層被揶揄新一代笑匠,證明一件事:免費電視泡沬的爆破。
免費電視泡沬爆破,箇中原委,跟其他傳統媒體一樣:縱使表面上經營環境不變,加上有發牌制度的保護,但牌照不能抵擋互聯網的衝擊,互聯網釋放選擇自由,改變娛樂消費習慣,有心無意地打破了免費電視的壟斷。
電視台淪為供應商
在免費電視的黃金歲月,免費娛樂 = 打開電視,用戶習慣準時跑到電視機前,等節目播放,這些曾幾何時的常態,今天都一一崩潰。當互聯網打開了缺口,最大的分別,在於電視台的角色,一下子由內容的「平台」淪為「供應商」。電視台的任務,由過去替用戶選擇內容,到今日只是無萬無千內容供應者之一,算得上由天上跌落凡間。
本來生意之道,在於變通,互聯網衝擊有危有機,美國矽谷當然沒有放慢手腳,Google、Apple 整天想著如何從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反過來進駐電視屏幕,Xbox 盛傳推出 TV 功能,智能電視繼續普及下去,必然結果是互聯網進駐電視,電視變成互聯網,二合為一,再沒有家庭觀眾,因為觀眾亦即網民。
撇開內容審查的行業特性不談,內地電視台同樣面對互聯網衝擊,卻深明變通之道,幾年前已有台網聯播的劇集內容,網上電視的發展更比美國亳不遜色,甚至更加百花齊開,不同的產品如網上視頻,視頻 App,點對點軟件,發展之快,已到了港人無法想像的地步。國內市場比香港更大更闊,尚要求變,我實在看不見亞視何解還有抱殘守缺、甚至在大環境繼續經營的條件和能力。
在明日世界,電視台面對的不再是順哥順嫂式的「家庭觀眾」,而是半真實半虛擬的「廣大網民」,要捉摸他們的口味,也有一套既定方法,問題是從不求變的亞視,是否有足夠的學習能力?面對來自四方八面的市場競爭,能夠不繼續成為炮灰嗎?
2012年11月28日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