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之位懸空9個月, New York Times努力尋找一位摩西,帶領公司上下走出報業的埃及。
NYT期望新 CEO熟悉數碼業務,能帶領公司轉型,招聘清單包括 Eric Schmidt( Google前任 CEO)、 Paul Sagan( Akamai現任 CEO)、 Gordon Crovitz( Wall Street Journal前任出版人),稱得上星光熠熠,選秀過程被行內人炒成了花邊新聞,談得興高采烈。
報紙滲透率跌 影響力不變
真正的領袖不會只看當前。報業面對範式轉移、新技術來襲,歷史上早有先例。《 The Vanishing Newspaper︰ Saving Journalism in the Information Age》一書指出,報業的高峯早於二十年代出現,那時報紙滲透率達130%,其後出現了電視、收音機和互聯網,報業起了變化,滲透率2007年跌至44%。然而,反觀整個20世紀,報紙滲透率縱使一直下跌,實際影響力卻沒有顯著減少。
關於「科技範式轉移」, MBA課程有個經典案例: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鐵路稱霸美國運輸業,時間維持接近100年。後來私家車出現,鐵路企業以「火車更快、更舒適」為理由,認為私家車不會構成威脅。
但美國人並不同意,私家車和公路逐步改變美國的城市規劃方式,結果私家車取代火車成為首選交通工具,不用20年時間,剩下不足2%乘客乘搭火車。歸根究柢,鐵路企業沒有認清自己強項,從來不是載客,而是運輸,是貫穿城市與城市作為交通樞紐的能力。
善用優勢 建合理商業模式
今天報業面對的處境,比當日美國鐵路業更加複雜,但有一點很相似:報業的真正強項和價值,既不是廣告,也不是內容,不是那叠紙,也不是網站或甚麼軟件。有個值得參考的指標:全球風行的微博,不少已明碼實價,例如一些沒有名氣的草根微博,植入和轉發商業廣告的收費僅數百元,相反香港一些有眾多粉絲的歌星微博,叫價高達16000元,直逼傳統雜誌的全版廣告。
《 The Vanishing Newspaper》作者 Philip Meyer認為,報業的真正強項是其影響力,我認同,並認為如何基於影響力建立合理的商業模式,是拯救報業的重要課題。
2012年06月27日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