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市場壟斷,誰的責任?

2012年5月8日:孫局長重提開拓電子教科書市場,又是時候重貼。文章於去年底刊登,時至今天,政策上最大分別,是政府資助的電子教科書商,身份需為非牟利機構,這樣一來,原來的書商便不能加入競爭了。問題是,到底學生才是真正的用家,由非牟利機構開發的教材,質素有保證嗎?書商積累多年的做教材經驗,果真是電子化就可以立即取代嗎?

孫明揚宣佈,在傳統教科書以外,推動電子教科書市場,以求打破現時壟斷、教科書價格一直高企的局面,聽落認真好笑,而且笑到標眼淚。

香港中小學生人數,加起來,接近百萬人,這樣一個每年銷售額逾十億元的行業,何以仍缺乏競爭?歸根究柢,是教育官僚架設規管,構成了市場屏障,助長,保護了現有的壟斷者,「適用書目表」的審查機制,正是這樣一種市場屏障。

基於「適用書目表」的審查機制,書商將教科書送交教育局評審,教育官僚看過,認可的,便會將該課本放在「適用書目表」。

所以,即使有新出版社,能出版質素更佳、價錢更合理的教科書,但摸不透教育官僚的奇異口味,想加入,仍然很難,結果市場來來去去都幾間老字號書商。

眾所周知,學生用甚麼教科書,決定權在學校,而學校為免冒險,縱沒有明文規定要跟,事實上亦只會選用書目表上的教科書。

換言之,全香港中小學生使用甚麼教科書,根本是操縱於一班教育官僚的手上。就像兩電的利潤管制,沒有政府配合,難以成事;同樣道理,教科書價格高企,書商是果,官僚是因,孫明揚將罪名全推到書商身上,很不公道。

好笑在於,製造壟斷者,既是孫明揚,現在走出來宣佈要打破壟斷者,又是孫明揚。他還要將「適用書目表」的機制,搬字過紙帶到電子教科書市場,在內容以外,連同銷售策略、售價都要管,聲言太貴的不會過關,太便宜又被視為不良銷售手法,這樣一管,簡直連出名嚴格的的 App Store審查都要比下去。

好好的教科書市場,變成孫明揚的私人王國,書商要進入搵食,要先朝拜他。

可悲的是,教育官僚的子女都有能力逃離香港,到外國升學,而能力不足的家庭,就要留在香港做教育官僚的白老鼠。

2011年12月17日刊於蘋果日報

迴響已關閉。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