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 Google已是互聯網的代名詞,自從網絡普及,也出現了一個新行業──分析行業,而這行業掀起的巨浪,已不經不覺來到第三浪。
回到十數年前,互聯網的早期,網絡的數據,僅為少數技術人員服務,而當時大家只知,建立了網站,就有數據,而數據的存在只在於證明有人光臨,僅此而已。到第二浪,分析工具開始變得複雜,但更昂貴,依然只有技術人員懂如何操作,依然只得少量負擔得起的企業,才能於網站設置分析工具。
但過去幾年,第三浪來了,免費和簡單的分析工具接踵而至,例如 Google Analytics和 Website Optimizer,即使是非技術人,經過學習,也知道如何運作。在新生代 Startup的圈子裏,絕大部份人,已懂得正確用分析工具做決策,知道不斷測試、分析以及改善經營之間的關係。
然而,對傳統企業而言,縱使資源充裕,分析工具亦早已到位,但由於 DNA仍未進化,極其量是結集數據,停留於看報告的層次,結果得物無所用,沒法利用分析工具改善產品和經營方式,他們不明白,沒經過測試的數據,是結果和定局,永遠只是一堆數字。歸根究柢,是傳統企業的管理人員,基因裏頭的偏執太強,以為自己的決定是最好。
在 Startup的世界,不少團隊早已將一切客戶有關的決策,產品的文案、設計、用色、功能、定價,通通以測試,直接從用戶身上找出答案,取代以人腦的直覺和經驗,妄自尊大地去猜測用戶的喜好,換言之是 always be testing,永遠不假定產品已做好,永遠從用戶的反應中繼續學習和改善。人有時候,需要更多一點的謙卑,因為當你以為甚麼都控制在手裏的時候, you will miss something,忽略了的東西,就是現在你自以為是的東西。
最後,來到年終,趁這幾天,檢視過去一年的文字工作。年中的時候,做了一本書,集合互聯網創業故事約十萬字,一大半是我跟創業者的做的訪問,少部份是個人的想法和資料。這時再看,想到科技世界和 Startup的形勢變化,出版社稱存貨不多,可考慮再版,但也許要在資料上稍作更新。
2011年12月24日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