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周星馳在《少林足球》曾說:「做人如果無夢想,同條鹹魚有何分別?」如果喺香港長大嘅小朋友,從細到大,學校教育都會出盡力咁教你要「安守本份」及「循規蹈矩」,原因係為大企業培訓出「聽教聽話」嘅員工,與此同時,教師工作也會輕鬆一點。但實情這套從工業革命沿用至今的教育制度,實在已追不上時代步伐, out晒 date!
倒模制度教出來的 80後、 90後,資質和能力縱使不差,偏偏就是太聽話,太聽長輩的話、父母的話、社會的話,他們知道自我的可貴,就是沒有反抗的勇氣。結果都聽教聽話爭做醫生、做律師等既得利益行業,現今的香港,創業率在亞洲區敬陪末席,彷彿只有激進的社運分子及專業人士。
筆者也是 80後,同輩人當中,其實不乏本領高強的創業人物,其中有人創辦的公司被世界級大企業策略性收購,另一幫年紀較輕的,現正身處矽谷奮鬥的 80後,得到矽谷星級投資者親身指導的更多不勝數,當中沒有富爸爸的、在港土生土長讀大學的竟佔了多數,可證明香港搞網創業者所缺的不是人才。
然而,絕大部份香港畢業生似乎未意識到,竟有這條不平凡的特別通道。大夥人選擇了跟住上一代訂立的遊戲規則,來走他們的人生路,自然是事倍功半、處處受制於人。我認為 80後、 90後所缺的,是視野、經驗和適當的指導。
幸而,在施永青的創業基金之後,最近又有商台互動章濤主理的「 80後創百萬夢」,他們聲言,只要 80後夠「吉士」提出方案,就有機會獲取 100萬元投資。我認為得到導師和投資者的持續指導更寶貴,因為要實現夢想,有「吉士」之餘,並唔能夠只靠把口,聰明才智亦唔重要,但若有人帶住走,一定可避免行寃枉路。
做畢《創業起義》呢本書之後,我發現到,所有成功創業者,其中一個共通點,他們大部份都略帶半點「邪氣」,所謂邪氣,並非心懷邪念,所指是以偏離正路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而這半點「邪氣」和叛逆,往往驅使創業者擺脫平凡、追求卓越、走自己人生路的關鍵因素。
《2011年7月9日刊於蘋果日報》
July 9, 2011 at 23:56
本人所理解的是…
1)香港的創業氣氛太差了。
a)往往到畢業後,考慮前途時才有這個想法。
b)或者說沒有很多類似(你)的講座(Talk),Course等等令新一代有這個想法(美國是有的)
2)供書教學十多二十年,畢業後老媽子要你給一點兒家用,已經九成迫使你要找工作而不是創業。
3) 雖然錢係重要的因素,更重要係沒有什麼實際支持。
e.g 你說到”現正身處矽谷奮鬥的 80後,得到矽谷星級投資者親身指導的更多不勝數”
這香港就沒有了(應該說難一點吧)。
July 10, 2011 at 09:15
香港好爸媽太多, 孩子在庇蔭下長大, 確實是少了點邪氣
我的朋友立志也只是做隱定的工作之類, 好像暗示香港中創業只是給您吸取經驗, 玩玩而已,
說到外國人創業例子, 我們為什麼不可仿傚? 身邊的人會說, 您不是外國人麻
沒心如何做得到呢?
July 11, 2011 at 01:14
於《創業起義》的新書發佈會完結時, 突然有人向我叫出我的中文名, 問我認不認得他. 原來對方是我的小學同學, 失散了二十年, 居然在此場合再遇, 真是意外收鑊.
他說小時候大家都覺得我「曳曳地」, 似是創業之人… 這類評價不是第一次從舊同學口中聽見. 回想起來, 以前在學校的行為確是比較反叛和「出位」, 同學皆知, 只是自己不知.
美國不少名牌大學鼓勵學生創業. 創業成功的學生每年回大學講學, 令後來者有跡可尋, 其實香港的大學也應該效法. 除了邀請打工皇帝分享成功心得. 也可多舉辦創業講座及個案研究.
「 80後創百萬夢」提供100萬, 足夠做出一個有幾十萬活躍用戶的網站或App了, 重要的是, 有沒有技術, 夠不夠行動力, 能否組成合適的團隊.
若果十年前有這類計劃, 我一定參加.
July 14, 2011 at 18:44
我想於畢業後工作在商界工作幾年,有點歷練和想法,再去創業或許更好。首先可以吸收一下商業氛圍和network,再用一個較現實的角度來看自己是否有edge同有勁兒去創業。創業的機會好像很多亦好像很易,商業牌照上網都能做但看到80後同輩很多想創業的原因說是”想舒服啲”。創業肯定艱難,但其實滿足感非常的大,年輕時若果輸了起身有何難度?總好過面對一些未夠班的人做上司。如果有些年輕人覺得肯做肯捱,有點小頭腦,夠靈活不是只談理想,其實創業必有可為。
不過,在香港的創業旋轉門真的係艱苦,在香港hr的眼裡,你走了幾年去創業再去打工一定不會接受,3年轉一次工覺得你jumpy,5年才轉又說你沒上進不夠aggressive.再國外甚至台灣/國內,你說走出去backpacking一年公司都覺得你有所得著,會肯考慮的。
香港奇怪心理可其多,今次只說出點點,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