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無助傳統媒體翻生

上周, Steve Jobs在美國舊金山 Yerba Buena Center for the Arts親自發表名為 iPad的新一代產品。 iPad的定位介乎於智慧型手機( Smartphone)和筆記簿電腦之間,能瀏覽互聯網、收發電郵、閱讀電子書、播放音樂及影片等。 Steve Jobs認為要創造一個介乎於智慧型手機和筆記簿電腦之間的全新市場, iPad的使用經驗必須遠勝於兩者,那麼 iPad能否說服消費者和投資者?

每次蘋果由 Steve Jobs親自出馬的產品發佈會,一句精彩說話,一個產品賣點,都足以牽動蘋果的股價。回顧當日 Steve Jobs首次介紹 iPad,蘋果的股價隨即下跌,稍後提到 ibook store方才止住跌勢,最後亮出最低 499美元售價時,股價卻立即向上攀升。

從股價的波動,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市場對蘋果進軍電子書出版比起 iPad本身更有興趣。而且,蘋果旗下成功的產品,往往有改革市場的威力,例如 iPhone徹底改寫了手機市場生態環境,將傳統手機製造大廠如 Nokia、 Motorola趕進了窮巷。另一方面, iTunes Store累積賣出 6億首歌、 App Store也超過 30億人次下載軟件,這足以證明蘋果不僅製造硬件,還有顛覆傳統媒體和出版業生態環境的野心。

因此,有說蘋果 iPhone名為「 In-app Purchase」的消費模式,容許用家在軟件內按次購買內容,將是掀起革命的燎原火,因為這種消費模式加上屏幕更大的 iPad,將可以吸納更多電子書和網上新聞的付費用家,傳統媒體和出版業亦期望 iPad能讓它們在互聯網衝擊之下起死回生。

事實上, Kindle亦朝着相同的方向發展,而且起步比 iPad更早,其第一代電子書閱讀器 Kindle早於 2007年 11月發表,存貨在 5小時內賣光。現在 Amazon的實體書與數碼書的銷售比例約為 10:6,由於銷量龐大, Amazon跟書商的議價能力較強,電子書經常可以打折扣售 9.99美元,實行薄利多銷策略。相反, iPad容許書商在 12.99至 14.99美元範圍內定價,且蘋果只佔三成利潤,書商可攤分利潤比較多。

傳統媒體的情況較書商壞,它們一直無法建立有效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本地蘋果電腦用家組織 Macitizen會長魏志豪表示:「即使 iTunes成功售出很多 MP3,也不能直接比較唱片業和傳統媒體業,前者有明顯的版權,至於新聞資訊則沒有版權可言。」魏志豪續說:「 iPad作為硬件裝置,對傳統媒體或出版業的存亡關係未必很大,反而有沒有值錢的內容才是關鍵。」


一圓牛頓夢
在 Steve Jobs離開蘋果的幾年間,蘋果曾一度開發出 Newton這款掌上型電腦( PDA)平台,但 12年前,由於在市場上找不到位置而宣佈停產。 Newton計劃本來是要完全改寫個人電腦的定義,可惜出於害怕與蘋果自家的麥金塔電腦直接競爭,結果被定位成 PDA,最終 PDA又隨着智慧型手機的抬頭,而逐漸失去市場地位。

輾轉 12年,基於 iPhone的巨大成功,蘋果再分別推出 iPod Touch和 iPad兩款與 iPhone十分近似,均沒有通話功能的流動裝置,一圓當年的牛頓改寫個人電腦定義的夢想。魏志豪:「可以預見 iPad的反應,肯定不會像 iPhone那麼驚人, iPhone一下子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突破,相反 iPad沒甚麼意外驚喜,於是人們以「大版 iPod Touch」來稱呼它,初期的反應或許像 Mac mini,成績中規中矩。」

iPad坐享其成
網上書櫃aNobii創辦人宋漢生認為, iPad定價跟 Kindle只差 10美元,的確有爭奪 Kindle現有市場之虞。需知道,電子書零售市場從零到現在的規模,從書商只賣實體書到今天願意出售電子版本,最困難的一步,在於說服傳統書商涉足電子書市場,在這方面 Amazon絕對功不可沒,蘋果此刻推出 iPad亦有「坐享其成」的意味。另外,即使 iPod對電子音樂影響深遠, iPad對整體電子書市場未必有顯著幫助,因為消費者較難辨別類比音樂和數碼音樂,相反實體書和電子書的使用經驗始終大有不同,因而書商不像唱片業和電影業般懼怕互聯網的衝擊。

《2010年2月6日刊於蘋果日報》

迴響已關閉。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