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

昨天,出席莫乃光的新書發佈會,其新作《香港2.0》,收錄了作者多年的電訊及資訊科技政策分析文章,正好補足了思哲這方面知識的不足,相信將長駐我的辦公室。

新書到手,思哲有個壞習慣,就是翻到最後章節,先窺一斑。在《香港2.0》裡頭,莫乃光這樣寫道:「還是覺得這十年間,電訊業對自己業界以至香港社會影響最大的,應該是1998年香港國際電訊有限公司,在與政府進行漫長的談判後,獲得政府六十多億元的現金補償,換取其交回對外電訊線路和服務的專營牌照,比較2006年的原來限期,提早了八年。」

要量度一個市場開放的程度,不難,看它的barriers to entry就行。打從98年以來,歷代電管局最抵讚的,是明碼實價,投牌人要具備甚麼條件,一目了然。至少,固網投資不似電台,投牌人同時要過電管局和廣管局兩關。

話說回來,近期有不少人想搞電台,在商言商,思哲不贊成這是聰明的做法。全面覆蓋的流動寬頻HSDPA,現已不下一家營運商提供,有了流動寬頻,手機就頓成接收資訊最方便的工具。任何一位市民,想進行廣播,毋須甚麼昂貴的器材,可以YouTube,可以Podcast,可以網上電台,甚至於寫一個網誌。到底香港的手機還是收音機的數量較多?不用多說吧。孫柏文比較偏激,他甚至說,阿牛每爭取一次籌辦電台,他的年輕人民望就越下跌。

阿牛說不要AM只愛FM。其實兩者均屬利用電波轉送資訊,最大分別,在於AM比較古老,約一百年前被發現可轉送資訊,範圍廣,卻容易受外界干擾;至於FM,較晚發明,好處是不易受干擾,因此以FM制式的音質較高。

朋友R說,大班電台的股東之中,包括親中人士及廣東省政協,他們會不過問新台的言論和立場嗎?朋友是擔心,昔日的10點前特首一去不再。10點前特首如真有市場,自然可在YouTube、Podcast浴火重生。

2007年1月25日刊於《蘋果日報》

對「香港2.0」的一則回應

  1. YouTube、Podcast for Drivers? Shopkeepers?

    在商言商,搞Realtime Mass Media, 電台是聰明的做法, Running Cost extremely low!

  2. They need to broadcast in FM… target are Taxi Drivers… Mini Bus Drivers… and many many others 司機大佬⸮

迴響已關閉。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