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成本

百佳出奇招,公告天下,由今天起不主動派膠袋,顧客若索取,將被「鼓勵」每個袋捐兩毛錢。

不過,若覺得百佳不對,那麼不分青紅皀白、一刀切反膠袋的環保人士,就更加反智。心智健全的人,許多生活小節都由別人來決定,身不由己。汽車要不要熄匙、汽水用吸管還是直接喝、買東西用不用膠袋,自己竟不能話事。

立法收膠袋費,將膠袋的成本,由零售商轉嫁消費者,造成不便就是環保?到底環保怎界定,不能分解就等於不環保?有說,正因膠袋不能分解,用來盛垃圾,污染物被包起來,不至於流入土壤,那它是污染,還是環保?再說,膠袋原料乃石油提煉出來的聚乙烯,紙袋還得要砍樹。

這一次,有點像平日收開月結單,忽然有天,網絡商來函說為求環保,月結單以後不郵寄,要你自己檢查電郵;如果堅持收平郵,則盛惠兩大元。網絡收費最蠱惑,月結單本意是列明賬目,方便消費者,知道自己有沒有墮進收費陷阱。不主動發月結單,被動檢查電郵,一來方便了網絡商;二來,客戶動輒幾十萬,不寄信,倒省下大量金錢哩。這是否為了環保,明眼人心知肚明。

同樣道理,每年省下5000萬個膠袋,百佳當然開心,只怕客仔離棄,寧願光顧惠康。那邊廂惠康表示暫不跟風,研究增加「無膠袋日」。這無膠袋日實行初時,每膠袋五毛錢,還要強制捐款,其後因賬目問題,才改為自願捐款。

環保光環下,類似的轉嫁成本機會,還多的是。但消費者不是白癡,大熱天,飲汽水沒吸管、用膠袋額外付錢,豈不扯火?最終吃虧的難做的,只會是快餐店、超市的前線員工。多得綠色反智人士,對於他們,膠袋可不派,膠一定要派。

2007年11月20日刊於《蘋果日報》

對「環保成本」的一則回應

  1. 台灣之前在郝龍斌是環保署署長的時代
    推廣過類似的限制塑膠袋政策
    各式大賣場如家樂福或是小賣如7-11
    向商家索取塑膠袋均需要另外收費
    (但是路邊的小賣如早餐店除外)

    個人看法這樣的塑膠袋收費
    的確會有不方便的地方
    但是習慣以後
    到超市大量購物
    反到會提醒自己要攜帶環保袋或是重複使用塑膠袋

    提供一個臺灣個人經驗

  2. 「大熱天,飲汽水沒吸管、用膠袋額外付錢,豈不扯火?」飲汽水可以不用吸管嗎?為何一定要使用膠袋載汽水?

    「膠袋」的substitute不一定就等於「紙袋」,那可以是尼龍造的環保購物袋,甚至是閣下之手提袋。

    樓上說得對,撇除百佳「轉嫁機會成本」的意圖不談,購物沒有膠袋的確會有不方便的地方,但是習慣以後,每次到超市也會提醒自己要攜帶環保袋。「無膠袋日」節省的九千多萬個膠袋便是一個例子。

    藍地球只有一個,除了高呼「消費」「權利」與「自由」外,還可以是「平衡」「道德」與「義務」。

  3. 我建議設立一個環保栽判所,反對無膠袋日的,說百佳壞話的,拉去勞改;教而不善的,再拉去搶斃.

    若情況沒有改善,則促請政府立法,將私藏聚乙烯製品刑事化,量刑時並與藏毒看齊.因為根據環保份子的思路,聚乙烯對人類的違害,比毒品還要大.刑罰沒加重已經是格外開恩.

  4. 惠康、百佳都算可以翻用, 如當垃圾袋, 但買報紙送的膠袋, 就真係是製造垃圾, 太小又不能當垃圾袋、承受力低

    若為環保, 何不提倡減少無謂的報紙膠袋?

  5. phhuang,

    台灣於02年實施環保徵費,並禁用厚度少於0.66毫米的購物膠袋。跟愛爾蘭一樣,表面上減少了使用購物膠袋,實際上卻用多了塑膠。原因是,人們轉用較厚的膠袋來盛載同樣的物品,用厚膠袋還是薄膠袋較為「環保」,相信不用多談;同時紙袋的使用數目亦增加,明顯是比以往更不環保。

    Star,

    依照閣下邏輯,倒不如立法禁止製造、使用、收藏所有膠制品,一經發現,小膠則罰錢,大膠則入獄,如何?

    ll,

    同意到極,建議環保人士立即爭取立法。

    Lady Cat,

    若無報紙膠袋,我就不買報紙,太污糟了。

  6. 講起報紙我就把x火!蘋果油墨多唔怪佢;信報我睇 o左成十年,就係貪佢薄,貪佢字多公仔少(要睇公仔自然會搵第二樣…),而唔知係咪心理作用,以前信報比其他報紙乾淨;
    但係自從條哨牙仔買 o左盤, d 廣告多過內文,油墨成吋厚,唔好話用唔用膠袋,睇完之後成手痴立立.

  7. Cat:
    打完波換出來 o既臭汗衫襪,我就係用報紙袋來載住,唔好整污糟背囊入面其他 o野.

  8. 如果嫌污糟就不如不用看、不用買, 拿上手看也是很污糟

    報紙袋不是不好, 但是否需要到至少每天一個? 我老媽, 每天飲茶加買報紙, 順便帶個紙袋也不是很過份, 做女的我, 都覺她折福

  9. “依照閣下邏輯,倒不如立法禁止製造、使用、收藏所有膠制品,一經發現,小膠則罰錢,大膠則入獄,如何?"

    –>明白了,原來閣下的邏輯是非黑即白,建議少用=禁止製造/罰錢/入獄

    閣下硬要無限上綱,我也無謂在此繼續討論了。

    理性討論也要看對手。

  10. >原因是,人們轉用較厚的膠袋來盛載同樣的物品,用厚膠袋還是薄膠袋較為「環保」,相信不用多談;同時紙袋的使用數目亦增加,明顯是比以往更不環保。

    僅就個人經驗評論
    我到住家附近的大超市購物
    排長隊結帳的時候
    已經鮮少有另外買塑膠袋情況

    大部分使用環保袋,重複使用的大塑膠袋
    或是超市提供的免費紙箱(原包裝貨品的紙箱)

    誠然
    1.零售業可以不給客戶塑膠袋裝物品,是以環保之名行,行節省費用之實
    2.台灣的限塑政策,根據環保團體的統計並沒有減少台灣塑膠袋的使用量

    不過對一個消費者而言少用一個就省一個啊 …

    又台灣的蘋果日報用的是大豆油墨
    好像不太會沾手啊 …
    香港的用料比較差 ??

  11. 蘋果我倒是上網閱讀,信報沒有網上版,我也未捨得不看.

    通識教育推行後,可以預期這只是比八股文更能箝制學生思想的工具.你若要做佔了道德高地的環保份子的 heresy – 相信當中很有一部份就是評分的教師,那你便要冒不及格,甚或進不了大學的危險.
    類似論點不新鮮,小農文棍也常提及(只是他援引的多是政治議題),只是這個膠話題令人有感而發而已.
    不同的是,清代科舉是自願的,通識教育是必修的.
    我九唔搭八? think again.

    又,版主是否非黑即白?我倒不介意.只恐怕壓力團體為了自己偏好的理念,先找個眾人覺得無關痛癢的切入點;為搶得其灘頭,不惜為奸商製造一個以環保為名,圖利及博取免費(不,是收費,每個兩毫)宣傳為實,損害弱勢社群利益(很多長者是被誤導而白付兩毫的!)的 “商機".到此等 “戰績" 確立了,便拿著籌碼去左右政策,甚至有機會成為未來的 lobbyist. “禁止製造/罰錢/入獄" 是不是不可能,甚至很遙遠的事?難說.

    是否非黑即白?當年沒有邱吉爾的非黑即白,今天的歐洲,早已淪為納粹的魔窟;在還有言論自由,還未被xx原教旨(xx=道德,環保,宗教…)主導的香港,敢 say no 的不作聲,我怕將來沒機會.

  12. 睇完這個文章及回覆

    其實百佳唔主動派膠袋真的節省到成本呢

    收銀員日日都要講這些例版說話,等待客人回覆/拿出自拿的袋

    這個過程至少數要多十數秒

    即是說,每serve 一個人都要多至少十數秒

    另外關於電子結單的問題
    其實沒有甚麼大問題
    反正大部份單是唔會keep (除非對年長的一班人可能有問題)

  13. dear 阿水,

    good observation – 「收銀員日日都要講這些例版說話,等待客人回覆/拿出自拿的袋,這個過程至少數要多十數秒」

迴響已關閉。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