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距離美國選新總統還有一整年。有人估計,這次選戰將花費10億美元,為歷史上最昂貴一趟。
初籌款期開始,美國新聞媒體老早跑出來,報道各候選人資金籌集情況;此外,針對各候選人政綱的報道及評論,有如不肯落幕的煙花演,不停在各報章論壇版綻放。
《華盛頓郵報》,一份專門報道政治動態的報紙,總統選戰這等題材,為其生財之本。不過,同業間的競爭本身已頗為激烈,而且網上新聞資訊的發展,尤其政治題材,近年又特別蓬勃。舉個例,YouTube、Facebook、Twitter、MySpace及其他博客系統等社群工具,宣傳威力不下於任何一份權威老報,因而眾候選人皆視之為秘密武器。
有信心怕乜競爭
傳統舊媒體,廣告收入就算沒受到影響,不過賴以為生的政治影響力,眼瞪瞪被互聯網慢慢吸去,實在不是味兒。面對強敵,人有兩種反應,一是垂頭喪氣,採取消極的鴕鳥政策;一是勇敢應戰,遇強愈強,《華盛頓郵報》正是後者。
在報紙網站,《華盛頓郵報》推出了名為「Issues Tracker」的mash-up產品,讓一個對政治人物完全沒有認識的人,也可以輕易地閱覽所有有關17位候選人的報道及評論,既包括傳統報章,亦包括網上博客評論。
Issues Tracker並沒有排除其他報紙甚或博客的內容,《華盛頓郵報》肯定對自家產品內容非常有信心,或許,這正是傳統媒體最欠缺的東西。
2007年9月10日刊於《蘋果日報》
Good l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