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金自由行

自從阿爺推出「炒股自由行」,准許內地同胞無資金上限到香港股市炒股,港股表現就一路向好。阿爺此舉除了幫了港股一把之外,從深層次意義來說,也可以解讀為阿爺相信市民有能力管理自己的財富,給市民多些資金使用的選擇權,對中港兩地的市民來說,都是一大德政。

在大陸逐步放寬市民經濟的同時,反觀特區政府,自從回歸以來,就逐步打市民荷包的主意:幾年前成立強迫金之餘,現在又研究強醫金。特區政府的原意,如果不是想透過龐大的基金管理費,向各迫金經理作利益輸送,就是骨子裡不相信市民有能力自己理財,年老時成為社會問題,要靠政府綜緩過活。

如果是後者,現今的迫金政策根本不能幫助市民。除了今年五月,敝報曾報導迫金管理費會蠶食大家的迫金近四成,其實市民到了65歲的時候,如果理財能力差,同樣在贖回迫金的第二天把所有迫金輸清光,再度成為社會問題。可見現今的迫度制度下,問題根本還未得到解決。

強迫金已成事實,要廢除是異想天開,不易實行。思哲大膽建議政府開放迫金市場,讓市民的迫金除了買迫金公司的傳統基金外,還可以選擇用迫金以月供形式買港股,或者買Exchange Traded Funds(簡稱ETF),起碼管理費低過現在的市面上的強迫金。

如果大家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財富,理財能力高的人,固然可以藉著對迫金的管理,令財富增值變得更有效,理財能力差的,藉著可以參於迫金的投資,令他們的理財知識及能力有所提升,到他們老時學懂了理財,少了輸清光的機會,才令迫金制度能達到當初定下的目標。

2007年8月28日刊於《蘋果日報》

對「迫金自由行」的一則回應

  1. 今日坐巴士看到d債金局賣mpf的廣告

    入面d人果然好官僚作風

    債券基金今時今日重點會 "淡淡定有錢收"

  2. 我認為MPF回報一定不及ETF,是一般人的錯覺
    以本人親身經歷,扣除費用後,我自己的HSBC亞洲股MPF,比HSBC港股MPF好,而後者又比ETF-盈富優勝,我知道中銀的港股MPF應該更勝HSBC港股MPF。兩大港股MPF都比其ETF優勝,細節可參考我Blog

  3. 今日看「經濟日報」,有大大版比較HSBC恒指tracking fund MPF 同埋月供ETF-盈富,其中已計入月供行政費,其結果是HSBC Tracking fund 回報高於盈富,並謂供款四十年後,前者會多得38%云云。

    小弟以前亦係blog做過同樣分析,但我的結果是HSBC港股MPF回報高於月供盈富,而月供盈富又稍優於HSBC 恒指Tracking fund MPF。

    何解「經濟日報」的結果與我的相反呢?細看之下,其比較竟沒有計算盈富每年約的2.3%的年息。當大家還記得MPF每年的2%年費會令閣下退休少收40%之時,未知經濟老編知否2.3%的盈富年息會令最終收入多得40%呢?

    如此比較方法,實與差不多先生無異。

迴響已關閉。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