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姐傳說創業版

Ideas are easy. It’s the execution of ideas that really separates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 ─ Sue Grafton

創業,有好的意念固然要緊,不過最重要,還是要有強的執行力。

近來有幾位讀者,都試把自己創業的意念,透過電郵問過思哲的意見。在此感激各讀者的厚愛,思哲不直接答讀者的問題,而想用例子回答大家。

思哲有一位同學的家姐,一直都在一間海外貿易公司做sales,收入都不錯又隱定,優勝過同期的同學仔幾倍。可能近得思哲多,所以都感染了思哲的創業癖。

兩年前,家姐發現了一個機會:市場上有一款新產品,很有市場潛力,不過推出幾年來都未有人留意。家姐決定創一番事業,不過當時的情況真的是三無:無資金、無客戶、無人幫手。要發展這一門生意,單是貨版的成本價已經幾百萬元,未計公司的營運成本。

一般人都只把意念留在思考中隨時間流逝,而家姐就不停找方法實行。家姐經過一番努力,找了幾十個人談判,終於說服了一個Angel,一個做原料供應的家族,願意投資這一門生意。幾個月後,第一批貨辦終於完成生產,家姐找了一個朋友,拿這批貨辦不停找客戶,一年內足踏遍歐洲各地。終於一年後,生意開始穩定下來,家姐原本諗住同拍拖多年既bf結婚,終於有情人終成眷顧,兩個月前拉埋天窗。

分享過家姐的故事,在此談談讀者的創業意念,讀者在電郵中提過,曾經向政府申請撥款,不過未獲回覆。思哲認為,其實一門生意的根本,就是說服你的客戶覺得有此需要。

如果有一天你能說服其他人真金白銀地投資,正好代表你有足夠能力說服你的客戶,創業的時候反而少了很多冤枉路。反觀那些成功取得政府資金的創業者,少了第一步的鍛煉,有若少了寒冬的梅樹,開不出漂亮的梅花,成果也一定及不上前者。

有心創業的讀者,與其把意念收在心底,或者尋找政府幫忙,倒不如踏出你的第一步,先說服你的投資者,成功便不遠矣。

引伸延讀:

2007年8月10日刊於《蘋果日報》

對「家姐傳說創業版」的一則回應

  1. 完全同意,如果一門生意無政府資助就死得,咁其實可以話好唔穩陣。但係香港部份既 web app startup 都有咁既情況,寫一個同外國相似既 clone version ,然後博拎到政府 funding , 但係拎左黎做乜呢,又點樣去賺錢,完全無 idea ,政府資助呢 d project 其實扭曲緊成個市場既運作,令到好多 funding 去到最後其實完全浪費晒。

    最離譜係見過 funding 既 list ,其中一間公司係想做同 ebay exactly 一樣既野,拎左一筆為數唔少既錢,但係依家連影都無埋。如果真係有能力去做到既,亦都無必要下下都買政府拎錢了

  2. 不同意。

    比如說,要說服創新科技基金,實在要有越王勾踐臥身嚐膽的耐力,和韓信胯下之辱的面皮。

    否則大家無需浪費時間搞申請,不會批的。

    若能成功批出,已經證實你有過五關斬六將的能力,起碼在panel上的VC高層都肯放你一馬,已算不俗。

    個人見解:說服由官寮、學者,和創投專家所組成的評審團,比起說服一個有錢又敢冒險加上睇得起你的有錢人入股,前者比後者難得多。

  3. moming2k: 請舉出一個「寫一個同外國相似既 clone version ,然後博拎到政府 funding」的實例 – 我想不到有這個例子。

  4. Dear Kli ,

    以我從朋友聽來的認知就不如你說的那麼難,http://noclone.net/ 這個軟件就是拿了創新基金的公司寫的,以這個水平不比 sourceforge 那些 open source project 為高,經營多年就以拿創新基金為生

    如果是成功的話,倒沒有必要繼續拎錢,如果沒有辦法賺錢,就沒有必要繼續資助它,難道這不是事實?

    當可以從創新基金定期拿到錢,還有必要以商業化為目標?當這個 project 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每六個月拿到二十多萬,有甚麼比這更爽?

    亦有朋友是從事替人寫文件給創新基金為生,其實有咁大吹到咁大,講到好誇,以委員會的人士,要知道是否屬實也有一定難度。所以實在不敢認同從官府拎錢會比從有行內經驗的 VC 拎錢更加困難的說法。

    「無需浪費時間搞申請」是對,如果是真心有心創業的人,與其花時間和官府打交道,不如由自己和對自己有信心的人投資。但如果項目是沒有商機的,又找不到投資者的,找官府拿錢,成功了就好,不成功也沒有損失,以這種心態不就是很多 startup 的態度。以我最佩服的 JiJiJa 為例,不就是從創新基金拿了 40 萬去攪派禮物了

  5. Dear Kli,

    我想誤會了思哲的意思了,我沒有表示過說服那一面比較難。不過生意方面,我總覺得商人的judgement會比官僚、學者、創投專家在行。不是說拿政府錢的不可能成功,我的立場只不過是覺得說服一個Angel後,生意的成功率比較大。

  6. Dear Kli ,

    不是為難我了,要我從云云申請中再找一次,那些 project 多不勝數,你可以在 http://www.itf.gov.hk/tc/Search/proj_tech_area.asp 當中找到很多似曾相識的項目了。

    如果那些項目真的如介紹所言是可以做到的話,香港就會是亞洲矽谷了,而不是我們心目中,IT 沙漠了。政府就是資助了這麼多年,除了 EditGrid 這個特例外,再找不到真的可以算是超越外國水平的公司,那還有甚麼值得支持下去?

    以現在的 VC 取向,大多要證明有一定的人流,有現金收入才會考慮投資,而不是單單有 idea 就可以申請

  7. Dear 思哲,

    我也是有這樣的想法,每個行業的 VC 都應該對項目的水平,可行性,和商機有更大的把握,因為每一個投資,也是要面對股東的支持才可以真金白銀拿出來。相反,所謂的官僚、學者、創投專家都是拿公家錢來給申請者,成功失敗對他們也沒有損失,取向當然也和 VC 不同。

  8. moming2k:

    我並非想為難你,而是我真的想不出一個實例是「寫一個同外國相似既 clone version ,然後博拎到政府 funding」的。

    事實上如果你對審批程序認識的話,你會知道這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

    申請基金絕不是找個人寫proposal就可以申請到,絕不可能。我敢擔保在香港沒有人能夠「替人寫文件給創新基金為生」。(有的話請即介紹給我)

    申請創新科技基金的程序非常繁複,審批程序亦非一次完成,和官僚交手已經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只有技術但不夠商業經驗的年輕創業者往往連這個階段也過不了關,根本連正式審批的機會也沒有。

    而整個審批過程只有一個「被批」的session,是沒有presentation這回事的,任憑你吹水如何了得,你都不會有機會做ppt,只有一個「天下圍攻」的場面(大概10-15人組成的評審團,整個session在挑剔你的proposal,而你只有一張口去回答,沒有ppt)等待著你。

    評審委員的名單,相信你也沒有看過吧。

    當中不乏大VC的要員、白手興家的IT創業家、知名商人等,這些成員未必深入理解新科技,但肯定理解business model。沒有business model的proposal,沒可能成功 – 他們絕非善男信女。

    再說noclone,我不能代表他們說話,但我知道noclone這個軟件在未獲支助前已經在發售,他們申請的基金並非用於開發noclone,相信是用於開發相關的新技術。(而且他們有很實在的business model呢)

    你所說的「這個 project 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每六個月拿到二十多萬」完全不符合事實,反映出你並不了解創新科技基金的運作(更加沒有可能知道審批的程序了)。

    創新科技基金的「小型企業研究資助計劃」,是「1對1」撥款,即若你申請十萬元支助,你要先存十萬元在戶口,政府才會存十萬元進該戶口,而這個戶口將會受到嚴謹的核數程序,你申請時已要寫明這筆錢每個月如何運用,申請後不能更改,就算市場出現改變,你亦不能改變改筆款項的用途,定了這樣用,就要這樣用。

    「小型企業研究資助計劃」第一期最多支助40萬元,即你先要付40萬元,政府才會支助40萬元 – 對一般中小企來說,根本不可能盡數申請。

    你的porposal會說明為何要申請40萬,而創新科技署的人員會一直要求你要盡數申請的理據,你不能用「這些新科技很複雜」來作理由,亦不能說「這些科技你不會明白」來推搪(他們可能會即時close你file呢),到你說服了創新科技署的人員,評審委員會又會再懷疑一次為何要這麼多錢 – 這時你只要有半點不耐煩出現在你面上,相信也可以說byebye了。

    以你質疑jijija「從創新基金拿了 40 萬去攪派禮物」,這是絕對無稽(也是出於對創新科技基金的無知)的講法了。

  9. 思哲:

    我絕對同意你說「商人的judgement會比官僚、學者、創投專家在行」,因為我相信若EditGrid要到創新科技署拿支助,多數不獲撥款。

    這就是從政府拿支助的難處,他們的judegment實在難以觸摸。

    我曾成功獲得政府支助,也曾被政府拒絕支助,所以整個過程我有很深入的了解。

    其實政府支持IT,是值得鼓勵的,我寧可看見ITF錯投項目,也不願見到ITF不投任何項目。

    ITF是一個基金,和不少VC一樣,都是投放在高科技高風險的項目,請問VC的成功率和回報率如何?相信也不過是十個只有一個成功。

    ITF的投資相對VC來說連零頭也沒有,獲得支助的公司所得到的助力根本不多,連請個programmer用萬多元也嫌你貴,怎可真正幫助申請人?

    所以ITF的支助者成功率偏低是基於在機制上有著根本上的缺陷,而不是政府支持IT的方向出錯,我真的不願見到我們的政府無視本地創新科技的發展。

    如果以香港和新加坡、台灣、馬來西亞等地的IT支助來比較,香港的ITF根本不入流。大家以為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政府推動創新科技有成果,其原因不過是他們所投放的比例比我們高出幾倍。(這是前創新科技出政策顧問所講的)

    回到話題,說服angel當然是最好,但angel不是獨家,這個不投,可找另一個,真的有料的話,總會有人賞識,但ITF卻是獨家,他們說不批,就是不批,沒有上訴(這是真的,ITF沒有上訴機制),沒有另一個ITF,不批就是不批 – 你說哪個比較難?

    其實大多數時間ITF的工作都是ban project,真正批出的project一個月只得十來個,每個月ban掉的proposal只怕有幾百個吧。(因為大家都以為申請ITF如moming2k所說般容易)

    對著這班職業劊子手,怎可能「有咁大吹到咁大,講到好誇」就能過骨?這恐怕是外行人的主觀願望罷了。

  10. 睇過大家既留言,有感而發。
    驚見有人的見解十分獨到,覺得會考拿到10A,創業就一定掂,如果故事中家姐當初走去研究點攞政府錢,今日一定唔止「生意開始穩定」咁簡單﹗(咁多步驟,家姐應該仲寫緊proposal)
    如果我係創新科技基金VC的要員、白手興家的IT創業家、知名商人等,Business mind又夠,見到個申請者個project有陳士駿既level,一定自己偷偷截政府糊,自己科水啦。
    所以我覺得呢,政府批到出黎果d,一係就佢地唔識貨,一係就佢地心底都唔信會搵到錢囉~

  11. 「一定自己偷偷截政府糊,自己科水啦。」

    You really think they don’t have any agreement on that?

    Actually ITF do not own shares of the projects. They simply provide funding.

    VC will be better off invest after they get ITF. There is no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ITF will be very happy if VC want to invest on the projects.

  12. 「當中不乏大VC的要員、白手興家的IT創業家、知名商人等,這些成員未必深入理解新科技,但肯定理解business model。沒有business model的proposal,沒可能成功 – 他們絕非善男信女。」

    不深入理解新科技的創新及科技基金,有趣的論點。

    Kli 你曾成功獲得政府支助,也曾被政府拒絕支助,都是同一個 project 嗎?

    NoClone 的例子是因為我的朋友也是他的好友,都算是第一手的資料了,除非你參與了他的運作,否則不會比我的朋友更清楚吧。

    至於,“因為我相信若EditGrid要到創新科技署拿支助,多數不獲撥款。“也是錯的。

    「03 年仍在香港大學修讀工商管理 —— 軟件工程的李景輝(David),已成功向創新科技署轄下的「小型企業研究資助計劃」(SERAP),申請得第一筆資金創業,成立 Team and Concepts Limited (簡稱 TnC)」
    http://oncealways1929.googlepages.com/HKET_20070725.htm

    「真正批出的project一個月只得十來個,每個月ban掉的proposal只怕有幾百個」
    這也比買六合彩好多了

    房地產資訊交換平台 – http://www.itf.gov.hk/tc/Search/proj_summary.asp?prj_code=2083&pno=S/P035/06&search_url=proj_tech_area.asp
    實作出來是這個樣子,
    http://www.whoms.net/servlet/template
    不見得有何創新與科技可言,二手賣樓平台,google 要找也找得到 GoHome 這個現成的平台了,評審準則第三點指「市場上是否已有類似產品、技術或服務,以及項目是否或可能與其他機構的工作重疊;」可是很客觀的標準

  13. 我的朋友是在大學裏做,(那間不便明說了),職責就是找有潛質的 project 投到各個 funding 去試,成功便成功,不成功便繼續找

  14. 個人總結都係,與其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同班官玩遊戲,不如自食其力。

    如果 kli 真係有心,不如做好自己既 project ,好過浪費青春去拎政府錢,好似你咁講咁多限制的話,用都用得唔開心了,為乜要為果小小錢花咁多腦汁

    連 present 都無得做,唔係嚴,係低能啦,DEMO 每年都會俾有潛質 startup 做 present , 呢 d 先係路了

  15. 嘩! 個"房地產資訊交換平台"攞funding架?… 之前租樓就係路過呢個網… 不過search兩search發現唔好用就走左… 仲以為係未整好既添…..
    多bugs到爆兼唔user-friendly囉~~… 得個樣… 剩係第一頁個search都已經差到爆 …. 咁都可以攞… 我都整個攞下先~~

  16. 據我所知, 您是誰!房地產資訊平台的最新版本到十月才推出, 現在的網頁只用來搜集及儲存資料;全新的版本要到十月才會見到。

迴響已關閉。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