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不論返工收工,打開電視機,總是逃不過要看在中環現場直播的「皇后嘉年華」。思哲身處涼風陣陣的辦公室,見那邊廂的年青人,三十度高溫之下,辦得有聲有色,人人士氣高昂,成員樂也融融,怕熱的我好生佩服。
政府曾三番四次提出,要積極把香港建成「國際文化大都會」,未免有點悲觀,亦低估了香港文化界的動員能力。曾生請你看清楚,鏡頭前面,本地自發組織的夏日文化嘉年華會,將本土文化神髓表露得體無完膚。
除了港式街頭文化藝術展品;皇帝式的公共設施藝術,遍佈皇后身體的每一寸肌膚;血染的風采,人肉佈景版,紅色請願信,使每一個看電視者留下深刻印象。現場有人擊鼓奏樂,有人以水樽自製敲擊樂器,高唱勞動者的歌曲。歌聲既高昂又哀怨,但見眾人聞歌見舞,笑意盈盈;於集體回憶當中集體遊戲,高潮一浪接一浪,掀起一幕幕不告別皇后的娛樂節目,思哲差點以為那些是參加大學快樂迎新營的新鮮人。
但大家不要誤會,思哲的基本觀點,還是盡快清拆這個洋人碼頭。只是倘若現場這幫年青人,真個能夠成功將皇后碼頭原址保留下來,對廣大的納稅人或許不是一件壞事。
在皇后碼頭附近,巍立的國金IFC,那裡是積金局的辦公所在地。如果一個夏日文化嘉年華,可以保留一個皇后碼頭,那麼再來一個街頭理財投資展,若能夠保留每月積金血汗供款,保留那張印滿鮮血的五百蚊鈔票,支持者亦肯定更多。
股市雖然好景,強積金理應受惠,但基金公司收取百分之二的管理費,二十年後積金價值將蝕水33%,四十年後更蝕水55%,香港人的集體財富,隨那些強積金供款不斷消弭。
若皇后碼頭可以原址保留,我們也就來一場保留積金供款的行動吧!只是要爬上IFC天台掛橫額,恐怕難度甚高。
2007年8月1日刊於《蘋果日報》
有吉士
皇后碼頭對於我來說沒有甚麼特別,講真果句,都唔知有多少人在這單野發生前,陳經用過它。
令我心痛反而是 mpf ,因此我更反對個強醫金(成事的百分百苦少了市民)。
mpf 最大問題是由老細選擇,老細唔清楚員工的目標,加上根本唔無考慮個收費及回報。
好似我用中銀保誠個 mpf ,無選我選甚麼plan裡面一定有個中國移動。
所以我根本睇唔到每個計書之間的分別又或根本無分別可言。
重有香港個mpf, 只有在夠年齡或退代才能拿,那麼如果有急事不能拿出來用 (買屋 或 醫療)。
mpf 是一個存錢的方法,但失去了存錢的主要用途(以應不時之須)
個人覺得如果要和港人一人一票,到最後都可能係支持政府折皇后既人多點吧!
而且皇后所帶來的集體回憶,遠遠𣎴如天星。遺忘了“昨夜的渡輪上“和在渡輪上看日落的情懷
Would webmaster edit the “font size" tab. It was too small to read.
thanks,
http://sun-bin.blogspot.com/2007/07/what-queens-pier.html
i have a poll — initial results strongly support what ‘hello’ said. but my sample are probably bia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