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推動民主

美國民主總統辯論會,CNN首次利用Youtube以短片方式,在互聯網預先向國民收集問題,然後在出街直播時段,各候選人需要作即時回答。

昔日小圈子遊戲,只得少數傳媒跟政黨中人,可以進場向候選人提問。星斗市民很難內進,結果被迫置身家裡睇電視,自然亦較難獲得共鳴感。換言之,像這次採取新方法提問,不單節目親和力頓時大增,而且留在觀眾腦海最揮之不去的不是候選人的答案,反而是網民的問題。

有人批評,互聯網代表了個人和互動,收集回來的問題,其實也不需要經由CNN篩選。但思哲認為,沒有入選的短片,倘若言之有物,又夠噱頭,自然可以吸引人去看,烙在人們的心中,終有一日,候選人也要給這它一個答案。這一種現象彷彿古希臘時代的民主制度,任何公民都可以有機會在大會上進行演講,提出一己之見。

事實上,今天的花旗國國民,遇上互聯網這塊彈板,跳過了諸如政黨、傳媒等政治中間人的拑制,直接表達自己的聲音意見,使真理可以愈辯愈明。香港這邊最近也展開了一場「傳媒欺凌」對「數碼欺凌」的廣泛辯論。明報女編輯在自己的報章專欄譏諷網民Nike,招來網民的還擊,後來連「話題女」袁彌明亦在蘋果日報撰文加入戰團。

思哲基本上認同袁小姐及幾位博友的意見,互聯網不同傳統媒體需要經由中間人審查出街。誰只要有個正常的腦袋,一個功能健全的鍵盤,誰都可以隨便發言辯論,沒甚麼欺凌不欺凌可言。

2007年7月30日刊於《蘋果日報》

對「互聯網推動民主」的一則回應

  1. 呢排好忙!遲了覆留言:

    Dear PK_

    個website唔錯,但好似係入唔到comment個page。

    Dear 小查,

    這個當然 🙂

迴響已關閉。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