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原始文化

The restaurant is like a theatre: we do two shows a day and when you are doing Shakespeare you don’t want to throw in something out of Walt Disney. ─ Benjamin Britten

今天公司搞了個farewell party,歡送一位另謀高就的同事,大部份食物都由女同事們自家製,實在熱鬧非常。

大快朵頤後,世民兄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何蘋果批團隊成立了那麼久,都未搞過這種Pot Luck?」蘋果批是全男班。這班男孩不是不喜歡熱鬧,相反,每逢周末前三天,他們便由金手指帶頭,由老蘭到新世界,當現代醉翁。

不過,每次聯誼活動,就算在家中,也頂多是叫外賣,更多是找間餐廳了事。男孩嘛!都怕麻煩,不要說自製食物,就連小食都懶得買,又何來Pot Luck?

思哲心想,其實自從原始時代,男性狩獵打魚,女性留守族群中,留在我們基因已經幾十萬年的習性,令男性沒有女性的耐心,就算有得揀,都會寧願花錢出外用餐做老闆。君不見帶飯都是女同事居多?

商業社會,早已洞悉男性這種深層次的習性。西方自羅馬時代已經有Pub出現,還有中國宋朝的餐廳,顧客都是男性。發展到今日,雖然男女都會出外,但如果大家細心觀察,都可見到受歡迎的餐廳,由老闆到大廚,多是男性主導,可見為了迎合顧客的口味,熟悉男性心理的經營者仍是有優勢。

幾年前,香港曾經出現過以女性為主要目標的餐廳,像銅鑼灣的Hello Kitty主題餐廳。不過這間餐廳已經消失了一段日子。當然思哲不排除這餐廳的倒閉,有其他因素。要是思哲要開餐館,還是走大男人主義比較穩陣。

2007年7月27日刊於《蘋果日報》

對「餐廳原始文化」的一則回應

  1. 身邊的男性,少有會三五知己約上館子吃飯的;女孩子嘛,一個月總有三五七個飯局約會,八卦近況風花雪一番。一群有男有女的群體,以至一對男女,說「無所謂,我咩都食」同「個間野好唔掂」的,又分別多是哪一個性別的人呢?在香港開餐館,走大男人主義似乎不是想像中穩陣了。畢竟,香港的大男人早已給閹割得成為了少數民族了——市場太細了吧。

  2. 男人約埋一起去飲嘢就會,吃飯呢,一係番屋企同阿媽吃、或老婆吃,再唔係,同女朋友出外吃。

  3. 身邊的女性朋友對餐廳水準比較著重,捨得花錢吃"貴夾唔飽"的食物;相反男性則要求飽及平.我推想這也是壽司店長開長有的原因.

迴響已關閉。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