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逢周末,思哲都會讀《Economist》。這本雜誌拿在手上,確實是有點虛榮作祟,不過說到底也欣賞它的內容夠雜;隨年月的消逝,虛榮不再,閱讀習慣也有所改變,漸漸轉在網上看它的內容,尤其是它的扑架Free Exchange,思哲覺得比印製版的內容生動有趣得多了。
不過,一如其他舊媒體的網上平台Free Exchange作為一盤生意絕不吸引。雖然說搞這麼一個討論區,成本有限,可是只得幾條Banner Ad,打該刊的招牌,卻得蠅頭小利,我若是該刊的管理層,這個扑架也實在不值得花心思去大力催谷;而且頭講的盡是hardcore經濟題目,是Long Tail的市場,聚得了小眾的忠實擁躉,卻吸引不了新讀者。
策略上,作為一個舊媒體,留客是迫不得已的下,尤其是在互聯網的侵蝕下,開闢新讀者群才是上算。至現時為止,Free Exchange唯一成功之處,盡其量只可以說它加強了該刊的Branding;畢竟,這間百年老店的字號,就是建基於當時在英國的自由貿易辯論,用上Free Exchange的品牌也當之無愧。(題外話,自去年中該刊換了老總,在自由貿易議題上見它們似有軟化象,可能只是思哲個人的過敏罷了。)
難跟BSP競爭
話說回頭,這個Free Exchange其實也不是十分自由。留言者先要用電郵登記,經過核實才可以寫上一言半句。正如Eric Schmidt在今年Google股東大會說︰在互聯網上所有人都是one-click away from losing customer,所以在這個扑架,留言的人數分分鐘不及孫柏文的《雙語Incoherent Thought》人氣扑架。當然,思哲明白,像這種老字號,對形象緊一點正常不過;可是,這又是否舊媒體走向互聯網的路呢?
搞一個扑架,技術上不難,不過要跟其他BSP競爭,又或者是Reinventing the wheel,實在是多此一舉,沒有意義。舊媒體靠的,是一群有經驗的專業人士,來為廣大讀者篩選及提供資訊,互聯網卻是讓零散而廣大資訊提供者,向同樣零散而廣大的讀者交換訊息。似乎,舊媒體還有一段頗為陡峭的Learning Curve。
2007年6月18日刊於《蘋果日報》
呢度的留言一向唔多, 唔多夠2.0, 但讀者的數目應該幾多架!
小弟就覺得 the economist 近幾年越來越悶,比起以前既水平好,就算唔係差左都肯定無突破。。。得番年尾聖誕新年雙周特刊有水準同好睇。
“比起以前既水平就算唔係差左都肯定無突破。。。"
sorry
同意以上的留言,我也不再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