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的安全線

究竟通脹要有多高,才會引起社會不安?

1976年美國總統卡特上台,面對最大的一項挑戰,是高通脹帶來的經濟衰退。事實上,他上台之時,美國已經被通脹纏繞了五年有多,可是一直以來美國政府對這個問題都束手無策。卡特對解決通脹亦毫無頭緒,無計可施之下他的幕僚提出以幽默的手段來緩和國民緊張的情緒。

他們想到了為通脹起一個渾名,起初他們謔稱通脹為「香蕉」,憤怒的蕉農代表抗議,結果他們便改以「柑橘」作代號,可惜這些表面工夫對解決問題完全沒有幫助。卡特在接下來的選舉敗北,由真正了解經濟運作的列根政府上台解決通脹的問題。像美國這種社會,每年5%的通脹,就已經足以構成政治上的壓力。在其他封閉的極權國家,通脹率就可以推高至每年幾百倍。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和八十年代的拉丁美洲,都曾經出現過因為政府瘋狂印鈔票的超級通脹。

來多次出其不意

話說回頭,不少極權封閉社會在開放經濟後都出現過物價的高速增長。坊間的解釋是經濟開放後物價追回市場應有的水平,這其實是本末倒置的講法。事實上這些社會在開放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嚴重通脹,只不過是因為資訊封鎖而令到外間無法得知箇中情況。不少極權政府以龐大的軍隊來確保統治,但在政府收入不足以負擔開支的情況下,沒有節制的貨幣政策便成為了唯一的手段,亦是這些國家出現通脹的成因。像拉丁美洲小國波利維亞,70年代的極權統治,令到政府的開支超出收入的三十倍,當時波利維亞的通脹率是每十分鐘上升1%。

事實上,80年代中大陸通脹曾一度失控。當然,比起今天的通脹,自不可同日而語。不過,當年因通脹帶來的一系列錯誤政策和怨氣,最終結果釀成八九民運和接下來的悲劇。自此之後打擊通脹便成為90年代大陸的主要經濟政策,亦是幾次宏觀調控出台的原因。

一般的理解認為80年代的通脹是由價格管制開放所引起。可是在僵化經濟運作加上沉重的國企負擔,有理由相信,當時仍然未真正了解市場運作的人民銀行,曾錯誤地濫發鈔票去支付這些開支。結果在90年代大陸國企改革後,通脹的問題亦漸漸減退。今時今日大陸的通脹,本質上完全不同,對付的手段也不一樣。前年人民幣跟美元脫鈎升值,現在看來在時間上非常適合,不過問題始終未有解決,看來情況再繼續下去的話,很難說人民幣匯率機制,究竟在甚麼時間會來多次出其不意的改變。

2007年6月14日刊於《蘋果日報》

迴響已關閉。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