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論 vs Dark Matter

昨天講到Prescott對開放經濟和Technology Capital(TC)的見解,今天繼續講,這對宏觀經濟政策的意義。其實,他作為Minneapolis聯邦銀行的經濟師,又豈會事出無因地去想TC的問題?雖然說這篇文章是以他在Arizona State U授的身份去寫,不過,文章的另一個作者McGrattan也是Minneapolis聯邦銀行的經濟師;而且高手得一門絕學,多數會專注在其中,很少隨便轉行搞其他玩意。

話說多年以來,美國和中國貿易「失衡」,謎團是美國大量流失的貿赤,錢究竟往那跑了?更深入的另一個問題是,錢從何來?傳統的經濟學中,一國不斷向另一國購買貨物,結果是輸出國的率上升,貨物顯得貴了,也自然出現調節。不過,在中美貿易的關係之中,因為人民幣不可以自由兌換,人民幣率雖然上升,可是仍然有點不成比例,且別忘記美元兌世界其他貨幣在過去幾年已經有甚可觀的跌幅呢?所以美國朝野一直在辯論,究竟「失衡」結局會是甚麼?總不會是美國將所有資金都用在買進口吧!

當然,大家當今見到大陸由普洱茶到豬肉都炒得火熱,算是解答了錢究竟往那跑。不過,錢從何來?卻仍然未解決。末日論者,也就是孫柏文等的GoldBug的說法,認為錢是從人家借回來的,始終有一天要還,總有一天大陸會出售美國債券,取回多年來人民的血汗辛勤,結果令美息勁升,世界經濟可以往那去不言而喻。而且美國外債的水平,已經到了近乎不可收拾的地步,要人盡早買多些黃金白銀,自求多福的說法,也越見有市場。

另一邊廂,05年底,哈佛的Hausmann和Sturzenegger寫了一篇叫做《US and Global Imbalances: Can Dark Matter Preventa Big Bang?》,也開始了一場有關「貿赤可持續發展」的辯論。這幫人的看法,就是美國雖然不斷向外舉債,也不斷輸入貨品流失資金,不過,既然有人願意借錢給美國,背後總有理由,Dark Matter就是答案。

Dark Matter,簡而言之就是傳統國貿統計算不出的無形資本,例如美國士尼可以無中生有,甚至在特區政府庫房中予取予攜,也因為這種能力,令美國可以不斷入口和舉債,因為總有一天搵得返。事實上,美國品牌也的確四海通行,而且生產基地也不必一定在美國本土,全球化的運作,過往的一套國貿統計確實不通。

Prescott的新猷,就是要逐步建立起一套理解Dark Matter運作的方法。不過,從前天的講座看來,思哲主觀地認為TC的概念仍有些稜角,暫時還是等末日論者的說法比較完善。

2007年6月7日刊於《蘋果日報》

迴響已關閉。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