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cohol: The cause of, and solution to, all of life’s problems.──Homer Simpson
在財爺及眾多立法會議員施壓下,香港啤酒聯盟決定,以每罐330毫升啤酒省得的兩毫九仙稅款,以減價方式,向我們尊貴的立法會議員屈服。如果思哲是那個代表啤酒聯盟的公關,一定會在舌戰議員前,做足功課,至少上網問一問Google老師為何啤酒價格會上升,至少不要被人問到口啞啞。
根據《金融時報》在2月的報道,啤酒的主要原料大麥,期貨價格大升85%。因為再生燃料乙醇的需求上升,令很多本來種植大麥的農夫轉型種植粟米、大豆及油菜籽,加上06年澳洲旱災及歐洲暴雨影響大麥收成。雖然大麥價格只佔啤酒成本7至8%,但不要忘記香港人喝的啤酒都是進口貨,即是近年油價上升,也增加了啤酒的運輸成本。
美元下跌,也令所有由非美元區進口的啤酒價格有所調整。另外,香港租金上升也令佔很大空間的啤酒成本百上加斤。除了啤酒供應減少,啤酒的需求也大大上升。受全球暖化的影響,06年第四季度青島啤酒銷量增長14.7%。需求上升,加上供應下跌,啤酒價格上升是自然不過的事。
邏輯上,如果稅率下降,商品就得減價,那麼,若減的是薪俸稅,又是不是意味了打工仔就得減人工呢?換言之,把減稅和減價拉在一起,說穿了,這根本就是一種極無賴的流氓邏輯。
為議員們的前途着想,思哲呼籲他們該找一位中學經濟科老師,學一些基本經濟常識,再好好檢討一下自己是否夠料「為民拯命」。
2007年5月29日刊於《蘋果日報》
很有道理, 我支持你
其實問題的重點是:減酒稅的目的是為了甚麼?是為了整個行業還是為了消費者的利益呢?
在某個情度上,酒商及餐飲業是咎由自取的,因為他們曾經用過減價作為要求政府減酒稅的籌碼。今天被捉痛腳也是與人無尤。
我想講既係﹕無論兩邊都係咁廢,兩邊都唔抵幫。只不過試下如果我是那位公關,我會點講。
貓貓一直都覺得香港議員係廢, 除了這個酒稅問題
以經濟的慨念, 稅係由消費者 (consumer) 及生產商 (producer) 共同承擔, 比率視乎稅的種類、生產商的計法而不同, 沒有多大關係在此不提
而稅收係當產品出售到消費者後才計, (即與生產費用 production cost 無關, 所以稅在供應線 supply curve 之上)
因此, 很明顯地, 酒商在減稅後沒降低價格, 即他們賺了兩份錢
1. 自己的減稅
2. 消費者多付的稅
所以薪俸稅亦是同樣道理, 我們有幾多人工才交稅, 稅不會影响人工, 只會影响真正收入 real income, 即是稅後的收入(消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