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達到了一定規模,生意大了,客仔多了,自然就建立了龐大的客戶資料庫,懂加以運用,絕對是一門高技巧的商業工藝,而且對於一個公司管理層,它極可能是一隻準備擠奶的肥白乳牛。
以前混Telco,有段日子生意差,為了開源,保住飯碗,不得不想法子如何leverage那個百萬客仔資料庫,搞些有作為的 project。反正,有客仔資料,logistic軟硬件均齊備,只要不損害公司形象,甚麼都可以試。只是,經過一個部門以至一個公司層面的集體討論,最後極其量出了Direct Mailing、Loyalty Club、Seminar、賣家電之類的低風險Project。或許,純粹商業方面運用一個客戶資料庫,從來也不是Telco強項,但至於其他方面,也實在不好評論。
一個互聯網公司,同樣坐擁成千上萬的客戶資料,沒有了許多法律包袱,目光馬上放長遠了。就最近,facebook宣佈要做網上Windows,將它的交友平台,變成作業系統(OS)。
換句話說,以後誰有idea,誰都可以寫自己的facebook小程式。舉個例,《華盛頓郵報》設計了「政治指南針」,助人找出身處政治光譜那個位置,又可以看看朋友與自己政治立場遠或近;反應快的Obama,又出了一個競選小程式。
Bill Gate也不能獨攬
facebook 此舉,說穿了,其實也是賣客仔資料,因為2400萬人的詳細資料,包括政治取向、性取向、工作經驗、以至一切由用戶自發更新,最誠實生活細節資料,若運用得宜,價值之巨實在難以計算。
正因這樣,facebook創辦人、牙擦仔Zuckerberg決定不自己開發應用程式,他相信自發秩序,相信只有群眾智慧,才最了解群眾自己本身,等如當年的微軟,Bill Gate再精明,也不可能獨攬所有軟件編程,擠盡全球電腦用戶的奶汁。
可能有人問,MySpace用戶人數更誇張,為甚麼一直不見MySpace採用同樣的開放策略?一般來說,推出API(應用程式編程介面)涉及較複雜技術,或許,技術班子較弱的MySpace,根本還沒有這個信心;又,賣予梅鐸後,從internet公司變了media公司,幾位founder開始想像Telco那般閉門造車了?
2007年5月28日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