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搭地鐵,步上扶手電梯時,總會左顧右盼兩旁的廣告框,瞧瞧那些炫目迷人的廣告臉孔。雖然,看上的大部份都是跟自己關係不大的女性纖體廣告,或者都是一些思哲不看的男性雜誌廣告。而最近注意到一個,就是《都市日報》5周年的「報喜」廣告,只可惜思哲從來甚少讀免費報,沒那份共鳴。
不過,這倒使我聯想到本周《明報》跟星洲媒體及南洋報業合併的新聞。張曉卿表示,華文報紙將由本地走向全球;從印刷媒體的平台,走向多媒的電子世界。坦白說,以自己為例,我許久不買報紙的原因,並非因為免費報。因為每日返工,如果非拿上手看不可(主要是為了看廣告),大可以向公關同事借,順便跟靚女同事搭訕。不過歸根究柢,還是因為思哲喜歡幾份報紙同一時間看,夾雜了華文英語本地海外許多媒體,再加上些不看不快的網誌,外國的《Blog Maverick》,大陸的《韓寒》,香港的《追渣沽》,所以還是上網較有效率,適合我一點。
但無論如何,《明報》居然能夠說得出走向多媒體這句話,似乎代表了他們明白要擁抱各種資訊渠道,能有這個決心,思哲頗為欣賞。但很可惜,期望「走向全球」這個宏願,跟《都市日報》廣告那句「放眼世界」的slogan一樣,對不起,思哲只能夠說,那是一廂情願的假大空,這些口號,《明報》如何也是上市企業,千萬不要當真去執行。
挑戰來自網上
要是肯面對現實的管理層,一定會知道,報業真正的挑戰來自網上世界。若《明報》強行走向世界,反正它只要是步出香港,結果也肯定慘不忍睹。事實上,任何一個地區的媒體的國際版新聞工作者,根本無能力接受來自全球的內容供應者的挑戰,即使那只是一個經常懶於更新網誌的大學生,只要他曾親眼目睹了事發經過。舉例,上次校園槍擊案,思哲首先從有線電視得知,繼而上YouTube再看CBS的詳細報告。跟進消息,可以上ABC網站,欲睇評論,可以上Slate Magazine,根本不需要看本地媒體的二手報道。
心法不在招式
面對發展一日千里的新媒體,思哲認為傳統媒體必然的對策,固然是熱烈擁抱,運用成本低效率高的數碼資訊通道,換來更多的注目。
舉實例,《New Yorker》(下稱NY)一名自由撰稿人Dan Baum,颶風Katrina過後,特地去了紐奧良的災區,置身其中,了解並報道災後實際的情況。理論上,傳統媒體的運作,文章在某期雜誌刊出,Baum 亦大功告成。不過,NY在自家網站上,設置了名為《New Orleans Journal》網誌,供Baum跟讀者直接分享,身處災區的每日點滴,一些不會刊登但細膩感人的親身經歷,作者的立場和感受,都可以透過文字、照片或影像,更加廣泛地傳開去。事實上,這肯定不但不會影響NY本來的銷路,反而是大有裨益,因為更多人認識了Baum。況且,現在任何網站除了Banner廣告,還可以像MySpace透過加插Adsense獲取廣告分紅。
但無論如何,以上只不過是招式。最重要的心法,其實跟昔日辦報沒甚大分別,就是「Break news no one else is breaking」,只不過現在加倍地做得更好。思哲深信,報紙可以運作新媒體的地方還有很多,大家若有甚麼看法,請到小弟網誌留個言,互相交流一下。
2007年4月27日刊於《蘋果日報》
謝謝思哲兄!
提起 blog 這個新媒體, 渣估最近請人, 第一次見有求職者在 resume 有提及她自己的 blog。
我看了她的 blog 的大部份文章, 感覺她為人真誠、正派、有愛心, 即時對整個求職者的印象「由平面提昇至立體」的程度! 感受非常深刻! (渣估天真, 排除了網誌文章「做假」的可能)
也許不久將來會有更多求職者在 resume 提及自己的 blog, 給人事部經理更多資訊去考慮和評審, 這樣做可能也會增加求職者獲面試的機會!
咁唔知幾時,我地既咭片上高,除左MSN,仲會印埋自己個BLOG條link?
渣兄不妨考慮一下 🙂
香港的中文報紙好像都很local,真不知如何向海外發展。要走出香港,但沒有世界視野,那他們的 target audience 又是誰?
現在外國的大報/新聞台也用很多blog 的資料作報導,因為在網內傳播的速度實在太快 。其次,以前找news,你必須有很好很大的connection,又要聽police call 台,再趕去。現在就是成街都是記者,市民自然會用手機去即時拍攝新聞。你想要事先報導,就要睇下你識唔識得 search! 為什麼他們不來個比賽或提供一個即時新聞上載賺錢平台,只要一經成為報導新聞,便像click 廣告一樣有earning,LOL!或者開辦個如 share slides 的contest,有獎品都幾有趣。又可以鼓勵 user share 的滿足感,又可以幫助他們報導。
朋友說,大陸用SMS來傳消息的速度很驚人,他們的短訊比電話費平得多。一個消息一經SMS fwd 就會好多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