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 through curiosity and looking at opportunities in new ways that we’ve always mapped our path at Dell. ── Michael Dell
上星期,跟一位正在攻讀MBA的朋友聊起他的終期考試。老實說,思哲這位朋友,家裏都是做大生意的人,人脈網絡通達,以致現職保險經紀的他,自然是 衣食無憂。故此,修讀MBA於他而言,其實是出於興趣多過實際用途。
最近看報紙,才知道MBA畢業生薪水好像越來越高。舉個例,03年美國的MBA畢業 生,以金融業為例,平均年薪有12至13萬美元;當顧問的,也有11至12萬,換作港元計,豈非個個百萬年薪?難怪有說名牌大學的MBA畢業生,還未畢 業,已有花旗、高盛等大行派專人到校園去招攬他們,但說到底,那只是少數有名牌效應的畢業生而已。不過,根據思哲經驗,在本地企業管理層間,MBA似乎不 太流行,況且,MBA課程的管理理論,實戰時候,許多時候限於中西文化的差異,根本難以發揮。
例如Fortune最近一篇文章,提到了去年全球MBA課程 排名第十的MIT Sloan,曾邀請了Jack Welch到學校進行一次演說,其間,有MBA學生問他,甚麼最應該學?得到的答案是:「只要專心建立人脈網絡好了,所有東西,他日工作自然學到。」
坦 白說,思哲也認為Business School或MBA任何類型的訓練都是多餘;商業世界日新月異,幾年前吃得開的business model,今天不一定依然管用。況且,站於僱主立場,他們絕大部份時候,只不過想聘請說話清晰有條理、有說服力的人,其他實際作戰技巧,反而不介意你上 班後再學。
當然,思哲知道以上假設,於那些只要求有人盡快「埋位開工」的公司,可能並不適用,但我始終相信,它們即使一時成功,卻始終不會長久。就像思哲 那位朋友,快將擁有MBA了,但難聽講句,朋友身上LV、Gucci,還不是靠前人種下人脈買回來。
Michael Dell的難題
話說回來,MBA朋友來電,其實有所求,他為了一份關於 DELL管理論文而來,找思哲討論討論。
翻查資料,DELL近年經營困難,專門研究電腦行業的Gartner,剛出了07年第一季市場報告,DELL個人電腦產品的 市場佔有率,相比去年同期,下跌了16%,即使它出貨量依然世界第一,但與此同時,那邊廂的蘋果電腦和Toshiba,卻分別上升了30%和27%;HP 也有26%增長,大幅拉近與DELL之間距離,力爭第二位。
在兩年前,DELL情況還不至於很差,當然還宣布要進軍其他家電產品領域,一下子推出了許多其 他類型數碼產品,聲勢一時無兩。但很可惜,隨業務表現轉差,DELL股價這兩年彷彿食了瀉藥,從05年頭42元高位,至昨日25元,差不多去了一半。
筆記簿電腦起飛
事 實上,思哲認為,這兩年間個人電腦市場其實沒有萎縮,只不過主要增長動力,從以往由企業定單主導,轉移到消費者電子市場上去。回顧過去兩年,個人電腦市場 其中一個主要現象,就是Mac機抬頭,07年第一季出貨量的強勁增長,足以證明。基本上,DELL亦曾多次尋求與蘋果電腦合作,但由於Steve Jobs嚴格控制Mac OS不能在個人電腦上運行,於是DELL不可能受惠於Mac的增長。
另一方面,無線寬頻在美國大行其道,直接引發了筆記簿電腦的需求,亦間接益了台灣那幫 代工廠商。仁寶昨日公布第一季業績,這家全世界第二大筆記簿電腦代工廠,不僅純利升了18%,還預測全年筆記簿電腦需求將上升27%,遠超過桌面電腦的 2.1%。
多年來,Dell的成功建基於成本控制,而且Michael Dell重掌大權之後,似乎集中於壓抑成本和打擊官僚問題,多於鼓勵創新。不過,筆記簿電腦與桌面電腦是截然不同的兩類產品,繼續堅持lowest cost possibility是好事嗎?思哲一點不樂觀。
2007年4月25日刊於《蘋果日報》
是的,讀MBA 的朋友都說 MBA 是用來建立人際網路的地方。正在讀storyboarding這本書,Hollywood 的 storyboard artists的job 大都是由介紹(referral)回來的。LinkedIn、facebook、friendster 不就是在建立人際網路嗎? 奇妙的是 6-8 degree of seperation 真的可以 apply 在我們的community ,所以 networking 真是很重要。以前覺得介紹這種東西真是很不公平,長大了就明白,其中一個原因是,經過別人介紹的,你對那些產品/人更有信心,現在選擇太多了。也許因此 word-of-mouth marketing 在美國那麼流行! Tipping point 也有從過很多東西都是contagious的,network 也是由一點 spread 出去。
Dell 的 notebook 真的很便宜,很多朋友都轉用 Dell,大公司/學校也由 I記同H記 轉用 Dell 樹。因為夠平,文書和上網都已經好夠! 既然咁多人買 Dell ,點解 Dell仍然業績一般呢?
我不是高層,也沒有commerce/BBA background,只可以用消費者角/職員的角度看。之前曾在某大電腦公司工作過,新來的 CEO 常在 all employee webcast 講說,遊說解釋他的新 policy,因為他送了很多包裹為公司瘦身。其中,除了瘦身,他說他不是只看 revenue,revenue 反映不了真實的營利,而是看 margin(除去成本不談)。[現有那公司的股價真的升了很多,這是題外話….]
是的,你可以有很多 clients,也可以有很多 revenue,但如果 margin 很少,那並不健康,也不是真的賺錢。即是說你有一個 Value Account 比你有 100/1000/10000 個普通 account 有用,賺多幾十至幾百倍既錢。或許因此 Sony 同 Fujitsu 都好貴,但係如果比得起錢,果d人都會買佢地,唔會買Dell。就好似手提電話咁,其實 notebook 都可以係身份既象徵,再加上你又係成日對住佢,對於虛榮同既我,我都會寧願save more money,買部好d。那就是 Branding 同 target customer 既關係。咁你想要薄利多銷,定係貴精不貴多?
hardware 每日都跌價,電腦唔係係東西亞就係係大陸做 installation,成平都唔會差好遠。所以定價 design 及 branding 既關係都幾密切!以前 Korea 既電器,和日本都幾大差別,無論 price同branding,而家 samsung 同 LG 都好像已經可以追上sony了。
Apple 從來就不會只用平來吸引他的顧客,他就是 target 某類 user group,例如 designer。更有它們獨得(uniqueness)的地方,所以即要取締也不容易。就是Apple 不濟時,做 design 既 firm 同 designer 都一定會有 Apple 機。中大個computer lab ,都會有十部八部 apple 機,每次只係見到d exchange 用,好多時都係無咩人用。我記得 steve jobs 以前都有提過, Apple 另外一個與別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們的 software。而它的 branding 也是很精明,就是他的product不減價,較平的 mini mac 就都是 sell “affordable and easy",iPod Shuffle 是"In five brilliant colors and just $79″ 。 不過 Dell 既廣告多是 sell discount。網頁就很多原價和減價後的價錢。那我為什麼不去砌機?識電腦既人又未別會買Dell,肯花錢既人又唔會買Dell。咁佢既target customer 只係得大企業/學校同對價錢較 sensitive 既消費者。以上呢三個單位其實換機既速度都唔會好快。咁上升了之後,如何持續增長呢,那是一個問題!
之前有 blog 講,如果 Japan 同 Korea 既 product 係 normal good,咁大陸好多時就係 inferior good(本人只是部分贊同)。大陸貨真係好平,但係如果你係果d 比得起錢既人,咁你會選擇 quality 同 brand 多過價錢。就好似大陸同東歐的 designer/technology developer 都好平,咁 silicon valley 果勁人仍然都係好多job,人工都唔平。就是 有些 quality 係 irreplaceable。個人相信那是 vision、passion、original concept/idea、 always ahead 及 never select for the second best 都係其中既 quality。
P.S. To 思哲:I have 3 invitations for Joost tv beta, are you interested in trying it? I could send you an invitation. Not sure if you have it or not. You can contact me via my email @ my blog. Thank you for allowing me leaveing long comment there all the time coz your topics are really interesting! ^_^
Uta Lam,
你講得好岩,作為消費者,買一部拎出街用Notebook,基本上同買件衫,買飾物一樣道理,價錢係重要,但佢個樣,Product Quality一樣咁緊要。
另,我收到了你的Joost Invitation啦,早已想試試這個由Viacom牽頭的用來對抗YouTube的秘密武器,釘橋呀!:)
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