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場策略與企業質素

Victory means exit strategy, and it’s important for the president to explain to us what the exit strategy is. ─ George W. Bush

許多人創業,於起步階段,通常會制訂一個exit strategy(離場策略),計劃到了甚麼階段以甚麼方式去套現離場。事實上,創業也是一種投資,就像買樓買股票,總得計劃何時沽貨才是離場的好時機。除非創業的人一開始,已經打算開創一家「百年老店」,否則再長線的創業投資,也應該仔細地計劃好exit。

況且,我們都不是Google,沒有源源不絕的流動資金,所以不能在完成了產品開發後,才慢條斯理地計劃下一步怎樣。以Web 2.0創業為例,思哲的觀點,是創業之前,先評估一下自己承擔風險的能力,比如說,持續投入資金的階段,究竟能夠維持多久?定下一個deadline,拚命趕上,除了必須完成產品,連推廣工作的時間,也務必計算在內。

很少Web 2.0公司,能在初期便有正現金流,故他們的離場策略,不是VC便是Angel的注資。前者,是坐擁龐大基金的機構投資者,恍如其他對沖基金,旗下的投資組合複雜。若把VC投資過的公司攤出來,不難發現,類似的一大堆。故此,對VC而言,任何一個創業者,不過是投資組合其中一員,為求組合完整性,他們可能考慮業務性質,多於公司的未來前景。至於Angel,那是富裕的獨立投資者。Angel的投資策略因人而異,不過他們承擔風險能力,通常較VC為高;而且部份的Angel,投資就像小孩買玩具,只要他們喜歡,不管是公司性質甚或創業者,可能不介意他們暫時沒有盈利能力。

所謂考慮exit,就是創業開始之前,評估一下自己的產品,吸引到VC和Angel注意的機會究竟有多高。創業者當然可以直接向VC呈交proposal,而且外國也有專門配對創業者和投資者的網站平台,思哲知道,香港也存在了好些低調的Angel,不過需要創業者人脈網絡通達,才能夠聯繫得到。如果信心不大,又不希望放棄嘔心瀝血的概念,就請先以短期生存為目標,能夠收支平衡,能夠生存下來,再尋覓exit良機。

基本上,那些VC和Angel,把資金押注在你身上,又何嘗不是一種投資?創業者希望通過他們去exit,他們又何嘗不希望通過IPO、出售、或者跟其他公司合併而exit?

別的不說,就大陸本土的股票市場發展,就已經促進了外國VC紛紛進入大陸,以及國內許多VC的成立,思哲的理解,正是由於exit門檻降低了。昔日,大陸外滙管制強硬,外資入來是容易,不過要撤出卻是近乎不可能。不過,隨着大陸股票市場發展一日千里,估計未來五年,大陸的IPO數量將達到500宗。

思哲心念一轉,如果阿爺其中一個心結,乃我國現時的外滙儲備,雖然已是世界第一,不過論企業管治質素就落後於人;那麼繼續增加外國投資者的exit空間,豈不是比起透過聯滙公司或其他中資企業,收購外國資產更為有效。例如世界上最成功的風險投資公司Sequoia Capital,早兩年在成立了中國基金,除了賴以成名的科技領域,投資在保險、蔬菜甚至彩票業務。為求更佳的回報,VC不但投入資金,由於許多初創企業缺乏管理經驗,VC往往是管理方面的老手,會加以協助,確保公司能夠上市exit。

要學習人家的管治秘技,如果exit之門大開,老外自然傾囊相授,阿爺又何必勞師動眾?

2007年4月16日刊於《蘋果日報》

對「離場策略與企業質素」的一則回應

  1. How to find a VC if somebody has a business plan? That “somebody" is just a very ordinary citizen in Hong Kong. I think in most cases, because of the lack of channel to VC, he/she will just give up the thought and go back to his/her normal 9-5 job. Do you have any idea about how to find a VC?

迴響已關閉。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