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波鞋的故事

記得小時候,校舍入面最大一個足球場,每逢小息,球形的物體即如流星雨一般漫天飛舞。那時候,同學之間喜歡比較球鞋,比誰的漂亮,誰的功能又多一點。

偏偏思哲就不喜歡足球,腳上總是那對白鞋仔。現在人大了,我依然不喜歡波鞋,個人認為,穿波鞋稍為欠缺了一點個性。

不過,昨天看電視新聞,見到了Gucci母公司法國PPR,有意出價逾50億歐元,收購以球鞋起家的德國PUMA;與此同時,也傳出了Nike加入這場收購戰,聽罷這些大牌子M&A,思哲即使不喜歡球鞋也覺得有趣。上網搜尋關於PUMA的資料,才知道,原來PUMA這家具有八十多年歷史的球鞋專門店,過去十年,她每股價值累升近14倍,而且目前是全球第三大運動服飾生產商,僅在Nike和adidas的後面。

思哲好奇,本來是想搜尋一下,究竟甚麼原因讓Puma的每股價值,過去十年居然能翻了14倍;要知道,她前面的adidas只不過才升3.2倍而已。不過在追溯兩個球鞋品牌的歷史往績當中,竟給我發現了,這兩家公司的始創人,居然是血脈相連的Dassler兩兄弟。一個家族出了兩個造鞋大王,難怪adidas的slogan也跟我們說「Impossible is nothing」了。

之不過,思哲以為最不可思議的,還是兩家德國老牌子之間的一些歷史故事。話說一次大戰期間,父親老Dassler還是一名鞋廠工人,某天大兒子Rudolf忽被徵召入伍,幸而沒有戰死,後來從前線回來了,國家讓Rudolf先後管理瓷器和皮革公司。

因為厭倦了替人打工,Rudolf攜資本回老家去,開設名為DasslersBrothers的造鞋工廠,決定跟弟弟Adolf一起打天下,那時是戰後的6年。

Adolf才幹一點不下於大哥,他天生具備了行銷方面的才能,在公司業務停滯不前的時候,想了一道法子,使更多人認識他們造的鞋。
1936年,Adolf趁奧運會在Berlin舉辦,他攜一雙釘鞋,千里迢迢從家鄉跑到奧林匹克村,請求來自美國的短跑大熱選手Jesse Owens穿上他家的釘鞋比賽。結果當Owens成功奪取了四面金牌,兩兄弟不但名氣大升,而且來自世界各地國家運動員的定單長接長有。二戰之前,Dasslers兄弟每年可以賣出二十萬對鞋了。

但想不到,後來戰幔再開,Rudolf因為參加武裝黨衞隊,被美軍收監。幾年間,Adolf獨個兒將生意搞得頭頭是道,導致了Rudolf回來後與他決裂,逕自成立了Ruda(PUMA的前身),至於Adolf的公司,也就是今天的Adidas。

往後幾十年,兩兄弟家鄉Herzogenaurach的居民,據說還分成PUMA和adidas兩派,不但互相不往來,而且人與人打之間招呼,還會先往腳上瞧,結果當地也有了「the town of bent necks」之名。思哲只可以說,這件事證明了,共產主義無論如何都是行不通的。

2007年4月13日刊於《蘋果日報》

對「尋找波鞋的故事」的一則回應

  1. 德國國家足球代表隊
    有一個規定就有全部球員既裝備一定係用 adidas

    有別於足圈既慣例 – 球員可以自己選擇球鞋牌子及贊助商
    (所以碧咸幫UMBRO英格蘭球衫拍廣告都係著adidas)

    一九九零年西德贏得世界杯
    隊長馬圖斯就係 PUMA 贊助球鞋
    當年都因為呢件事而鬧左少少風波

  2. Dear W®

    你鐘意足球嗎?唔使失望,男人天生愛球類物體,總有一類會撞中…

    Dear 路人甲

    原來有個咁既規矩,這樣看來,似乎兩個brand早已分出了勝負…

    思哲

  3. Thanks for the story…very interesting indeed!

    The fact that their father asked Jesse Owens, the African American that Hitler despised of to wear their “Dassler”shoe , is a bold move to me.

迴響已關閉。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