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is general. Style is individual. ─ Edna Woolman Chase
佐丹奴(709)去年純利倒退近半至只有兩億元,坊間眾說紛紜,有說法指人工及租金升幅令佐丹奴營運開支受壓,也有分析歸咎於品牌開始逐漸失去吸引力,不敵Zara、Mango及H&M等過江龍的挑戰。
在自由市場,舖租上落本來天經地義,你捱貴租時對手亦一樣,與其歸咎這是失敗因素之一,說穿了不過是藉口。至於說佐丹奴近年面臨Fast Fashion(快速時裝)的威脅,形勢變得越來越嚴峻,聽來倒較合理。
根據《Harvard Business Review》,Fast Fashion的最佳代表,莫過於全球四強,包括Zara、Mango、H&M以及尚未登陸香港的TopShop。這四家公司經營的時裝,賣點是款式多、貨量少,價錢相宜,且轉款速度極快,完全緊貼時裝潮流。
傳統時裝店每季換款,一件衣服從設計到上架約需10個月,但快速時裝則可以將時間縮短至15日,做到幾乎每星期都有新款推出。消費者從前買衫次數少但穿次數多,在FastFashion冒起下,這個道理開始改寫,消費者買衫次數增多但穿次數減少,因此每間FastFashion連鎖店的存貨根本「唔需要多」,通常每種款式就只有放在展覽架上的那幾件,所以容易出現「手快有手慢冇」爭崩頭情況,犯不像傳統時裝店一樣,動不動便要減價清貨。
推新款快而準
既然FastFashion冒起的大前提,就是要增加消費者的買衫次數,為何FastFashion可以做到每星期都有新款推出,但價錢又affordable?關鍵正正在於無敵的供應鏈管理。
就以歐洲的Zara為例,這家《Harvard Business Review》形容為「時裝界Dell」的公司,供應鏈管理之強勁可想而知。Zara的供應鏈管理系統涵蓋全球64個國家逾3000間分店,每間分店都會有各自的貨單(英國的跟日本的皆不一樣),務求盡量做到貼近各國消費者對時裝口味的需求,而分店店長則負責掌握銷售數據和顧客反應,透過供應鏈系統直接向總部報,同時評估下個星期的需求而直接向總部訂貨,避免積壓。
Zara總部在收集了各地銷情和顧客需求的資料後,旗下擁有約300位設計師的團隊會即時一邊核對當天的發貨和銷售數量,一邊利用有關資料來改進服裝的款式,包括布料、剪裁及定價等等,盡可能將低附加值的半成品作為庫存,留待下次開發時用作原材料,省回材料的採購時間,從而更快而準地針對顧客的需要推新款。
一場硬仗剛開始
一般而言,Zara從設計新款到生產出廠,最快可在一個星期內完成;至於送貨速度,雖然生產基地目前主要仍集中在歐洲,產品一般會通過拉科魯尼亞或智利聖地亞哥的物流空運中心,直接付運世界各地,歐洲店舖一般在24小時內收到貨,美國店舖48小時,亞洲店舖約60小時。款式多庫存少,Zara每三個星期所有商品一定會全部換新。
事實上,像Zara這類的歐洲FastFashion公司,除了快速反應供應鏈這個優勢外,其撒手還未使出。不要忘記,Zara今天在大陸製造的比例仍不足兩成,換句話說,其成本減省的空間仍無可限量,至於將來龐大亞洲市場的銷售潛力,就更加不用多說。
然佐丹奴已決心革新品牌,Giordano Concept及Giordano Ladies在系列上已加入花巧的潮流元素,但這場硬仗似乎只是剛剛開始。
2007年3月27日刊於《蘋果日報》
Topshop 台灣鎩羽而歸
http://www.topshop.com/ P.S 在英國的時候,我就很喜歡這個牌子, 原本台灣有,但是後來撤櫃了, 因為,英國的衣服太有設計感, 過於前衛,加上它的板子又是屬於, 英國人那種特有,高個子又是小骨架的人, 所以,台灣才會賣不好
Topshop台灣顧客的反應 …
MNG 在台灣還活著不錯
等 ZARA來台試水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