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份工更要走

Brands are built around stories. ─ Bill Dauphinais

上個星期,思哲特別忙,沒特別留意股市,只依稀記得某天曾經升了300點。昨天看報紙,才知道原來這是5年以來,升幅最大一個星期。

網到處逛逛,不記得在哪連結到上周一篇財經評論,內容大概是看好鳳凰衛視(8002)表現,理由又是奧運概念、中移動為第二大股東,以及公司擁有優秀管理層團隊云云。

事實上,觀乎鳳視上周表現,好像沒甚麼大不了,只不過該文提到優秀管理層,讓思哲聯想起一個人。許久以前,他本來是鳳視中文台其中一位主持人,做得不錯,人氣抵得上香港的林海峰(鳳視一直強調自己是個香港電視台,可惜香港人都不大認識他們),而且他的節目要比林的更普及、更多人看。約兩年前,百度公司宣布,邀請這位知名主持人加盟,並出任公司管理層,官拜副總裁,負責市場和公關戰略制訂。來到這大家也許都猜出來了,對,思哲講的就是梁冬。

梁冬加入百度那時,公司還沒有到Nasdaq上市,很難想像,一位舊媒體頭的精英分子,走到了像百度這家以技術來取勝的新媒體公司;從面向來自全球觀眾的大舞台,關進那個靜悄悄的個人辦公室,這中間究竟是如何適應過來,思哲以為如果不是因為百度的報酬特別豐厚,那肯定是梁冬的表演慾,沒有我們想得那麼強。

無論如何,在百度兩年多,梁冬見證了百度在Nasdaq上市,市佔率從30%攀升,到現超越了60%,成為世界上極少數能夠勝過了Google的公司,還要是憑自己實力,不是依仗政府傾斜的協助,就是這個原因,思哲認為也要尊重百度和梁冬。

梁冬成名之作,是他在brandbuilding方面的功勞。曾幾何時,百度予人的形象是A貨Google,又是展現我國人民優異的複製手藝的表現。梁冬加入後,親手設計了廣告slogan「百度更懂中文」,務求使人相信,百度不單不是A貨,而且在中文世界更加超越了Google的產品質素。

見到曾特首 想起梁冬

他在《相信中國──尋找.百度》一書中寫道,百度招股書的封面,有一個「I」和三十八個「我」,目的就是告訴全球投資者,英文的我,只用一個「I」,但中文的我,可以寫成我、吾、俺、鄙人、在下等三十八種寫法,結果成功替百度締造了的區別於Google的品牌。

套用曾特首的slogan,梁冬絕對稱得上「做好佢份工」了。很可惜,最近他居然向百度呈辭,放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優差(雖然他早成了大陸其中一位數碼富豪)。梁冬在網誌提到,兩年前他到印度旅遊,碰見一位有趣的長者,問他說:「你的人生是要做甚麼?為此你準備做些甚麼事情?」想了良久,他才突然記起,進入百度之前,他是認為百度可以替中國文化做些甚麼貢獻,才會決定加入,於是他跟李彥宏(百度CEO)承諾,將用兩年時間,做出百度自家品牌和名堂。

兩年後,份工做好了,梁冬也呈辭了。在最後一段日子,梁冬的工作是下放權力,鞏固公司和部門結構,以致任何時候管理層離開了,都可以自如地運作下去。其後,他打算以基金會的形式,去培養他喜愛的中醫人才和事業。

今日,電視新聞整天都播放住這句說話:「曾蔭權先生,當選!」思哲見到眼泛淚光的曾特首,就會想起梁冬。曾特首的承諾,五年後究竟會否兌現;到時他離開了,我們又可否自如地挑選下一位特首?

2007年3月26日刊於《蘋果日報》

對「做好份工更要走」的一則回應

  1. 百度不是沒有用政府幫手的! 2001年底中國三大入門網站打算轉用Google的搜索引擎, 在談判合約細節時, 突然有人向中宣部投訴Google的搜尋結果會列出"六四", “民運", “西藏獨立"和"法輪巧"等連結. 當時中國政府並沒有採取任何行動, 但是Google惹了麻煩的消息在行內不徑而走. 試想想如果你當時是三大入門網站的主事人, 你還敢用Goolge嗎? 以當時百度的技術而言, 香港本地也有幾家公司比它優勝, 沒有"高人" 在背後發功搞鬼, 百度今天還不是只能靠做"老翻"軟件和音樂下載搜索為生…

  2. 呢d網絡神話近幾年係大陸成日見到. 通常都係美國dotcom business plan將何佢改成中文.

迴響已關閉。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