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宣布分手了

Nothing is particularly hard if you divide it into small jobs. ─ Henry Ford

拖拖拉拉八年的世紀購併神話,終於宣布分手,事件主角正是舉世聞名的平治汽車生產商DaimlerChrysler。

DaimlerChrysler宣布,子公司Chrysler出現15億美元虧損,第四季度利潤較之前同期下跌40%,Chrysler除了即時宣布大幅裁員13,000人外,亦要關閉至少一家工廠止血,更重要的是,母公司Daimler宣布有意放售Chrysler。

企業購併的目的,固然是為了創造獲利成長的潛力。八年前,生產開高檔次Benz的Daimler決心執全球汽車業牛耳,偏偏卻缺乏生產中低檔次汽車的經驗和條件,最直接方法就是與Chrysler合併。這個如意算盤本意不差,Daimler既可快速打入中低檔次的汽車市場,同時亦可藉Chrysler在美國的行銷網絡,一舉進軍美國市場。表面看來,德國霸主結合美國地頭蟲確是個完美組合,可惜這個神話只是表面風光,隨問題陸續浮現,Chrysler的市值由350億美元大幅蒸發85%,跌至今日的只有50億美元,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事實上,Daimler在這宗世紀M&A之初,可能輕視了四個問題:

1.文化差異──首先,Daimler的德國式嚴謹管理,喜歡每事都要作書面報告,這點跟美國公司向來不問過程,只求Get the job done的作風格格不入;再者,美國人不喜歡放工後Social,這點亦與歐洲公司員工喜歡放工後到酒吧「摸杯底」的風格大相逕庭。兩間公司管理層的風格在合併後越走越遠,更遑論齊心協力「做好呢份工」,00年大批取得巨額股票的Chrysler高層相繼離職,已將問題說明得清楚不過。

2.企業形象變得模糊──生產平治的Daimler與中低檔次的Chrysler結合後,原先的高檔形象頓受考驗,Daimler高利潤的核心品牌形象瞬間被模糊化,品質與定價的策略也開始變得不協調。舉個例,03年Chrysler推出的SUV Crossfire,其中39%零件便是由Daimler生產,這種德美混血的結晶品,就好比LV跟Bossini結合,Bossini的衣服卻用上LV的質料,如此不倫不類的新產品可以廣為市場接受嗎?

3.過份門當戶對──兩間規模旗鼓相當的公司進行MOE(Merger of equals,對等合併),在金融界可能問題不大,但對於兩間巨無霸Daimler和Chrysler而言,問題則不可能那麼簡單。事關在MOE當中,雙方事後都可以大模廝樣宣稱自己是贏家,但誰也知道,當真正執行時又豈會那麼容易?主導權和權責的爭拗,往往難以令任何一方的提案會被全盤接納,八十年代曾將瀕臨破產邊緣的Chrysler挽救過來的天才汽車設計總監Tom Gale,合併不久即意興闌珊離去,正是公司連番內耗的惡果。

4.美國汽車工會高昂醫療和退休金──美國汽車業目前的困境,或許可以從GM的境況可見一斑。以前六、七十年代美國汽車業管理層面對工會的加薪訴求時,主張以巨額退休醫療保障承諾代替,如意算盤是慳回的加薪成本可以美化業績。由於當時的美國汽車業蓬勃,員工又未到退休年紀,問題一直未有浮現;直至近年油價急升,美國汽車市場不斷被慳油的日本汽車蠶食,同時間,當年的員工陸續步入退休之年,前朝的承諾陸續要兌現,問題立即爆煲。就以GM為例,公司當年作出的退休醫療承諾,不單包括員工,還包括已退休員工及其家庭,單是這項保障已令每輛GM汽車的成本,比Toyota的高出1萬美元,試問美國車的競爭力又怎能不弱?

美國的GM和Ford今日已病入膏肓,深曉唇亡齒寒道理的工會亦意識到問題嚴重,開始作出讓步,願意跟資方坐低談起挽救公司的方法。可惜的是,Chrysler的工會卻覷準母公司Daimler年年有錢賺,有能力補貼百孔千瘡的Chrysler,因此拒絕在談判上妥協,Daimler固然不會坐以待斃,今次宣布放售Chrysler就算不成功,其實亦可趁勢一挫工會氣燄,增加未來的談判籌碼,絕對一石二鳥。

2007年2月23日刊於《蘋果日報》

對「終於宣布分手了」的一則回應

迴響已關閉。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