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通訊癱瘓,回家上不到網,思哲乘機約朋友happyhour,不料遇見失散多年的老友。與思哲識於微時的她,現在是小型基金公司的投資顧問。
「多年冇見,最近好嗎?生意如何?」
「過得去,今年做基金既,生意算唔錯。不過,點都唔及我班上市行家,同埋銀行好賺。」
「此話何解?」
「你冇睇新聞咩?政府要加強迫金供款上限,換言之,班上市行家同銀行,每個月又自動多筆生意。」
「咁又係,遲啲隨時又加碼。」
「我最唔服氣既係,呢啲MPF生意,佢哋連sell都唔使sell。」
「講得好,你生意咁好,應該受到影響吧?」
「若果人工過三皮,每月要供多五百。公司上下好多同事都要,變相幫襯對手,真係冇天理。」
「同意。政府強迫我哋儲錢,如果唔係睇唔起我哋,就係骨子裡謀住我哋血汗錢。算啦,唔好講啲掃興事。點樣,做人老婆未?」
「結婚?連拍拖都未有,你有好介紹嗎?」
「有,叫哲,你睇點樣?」
「咪玩啦。靜雞雞話你知,徐子淇係我舊同學,我諗住學佢,過多一兩年搵個有錢人,嫁鬼咗佢!」
「公子哥兒雖然有錢,配唔起你。」
「吓?」
「聽過陳士駿嗎?自己白手創業,身家肯定多過李公子。」
「有呀,YouTube那個,但佢係IT人,資訊科技我唔熟。」
「美若天仙如徐小姐,亦要多方面投資,世界上冇不勞而獲呢回事吧。」
「我知,但投資咩嘢?快啲話我知。」
「冇問題,但我要走啦,留低電郵,聽日返公司慢慢傾。」
「寫畀你……」
「(仲用Hotmail?咩嘢年代?)贈多你一句,要結識陳士駿呢類Geek仔,上網好過去Dragon-I,有冇HSDPA?」
「甚麼A?貴唔貴架?」
「HSDPA係流動寬頻,幾多錢?同你供多咗既強迫金差唔多。」
Web2.0泡沫論
《WallStreetJournal》某篇文章,以對話形式,探討Web2.0公司,指這些被風險基金熱熾追捧的對象,是另一個互聯網泡沫。
對話中兩人──ToddDagres跟DavidHornik,均為風險基金公司的合夥人,但對Web2.0的看法卻南轅北轍。Dagres認為不過是另一場泡沫,誰沒有吸取上次訓,將會輸上成千上億的身家。Hornik看法務實,指出當年的泡沫爆破,源於市場判斷錯誤,低估了互聯網業務風險。另一方面,風險基金的存在價值,正在於專業地評估,並投資於這些高風險的項目。
現在類似的辯論很多,普遍的負面看法,指互聯網公司估值過高、行業門檻低、沒有現金流、團隊欠實際營運經驗。但就算假設大部份公司倒閉,這趟投入的資金,實際上比起2000年只是很少。
與傳統企業不同,互聯網的利害之處,正在於公司的表現,能夠即時地反映出來,風險基金押錯注的機會很低。
究竟Web2.0是泡沫還是機遇,思哲認為不妨參考當年,衞星和有線電視的興起。這兩種傳送電視訊號的新科技,於過去十幾年,把電視廣告的收益,從傳統電視頻道,逐漸引導至新型頻道。站在廣告買手的立場,他們較偏愛主流頻道,若同時購買十條不同的頻道,審核的難度會使他們卻步。
回到今天,Web2.0公司的收入,來自充斥小眾的長尾市場,命中率比傳統媒體高,但收視卻非常參差,於是才出現了Google這位中間人,整合和協調買賣雙方。但目前為止,Adsense廣告的命中率,還是有點差強人意。
另一方面,過去以pageview為首的量度方法,隨Ajax的興起,正逐漸失去其代表性。
說到底,最支持新媒體泡沫論,與風險基金唱反調的,就是《WallStreetJournal》為首那幫舊媒體,是誰較有說服力,大家應該心中有數吧。
從四叔錯誤中學習
在鬧市中的茶餐廳,經常聽到食客說︰「嘩!每日賣幾千個菠蘿包,真(係)好過印銀紙。」不過,思哲倒有些飲食業的朋友,賺的也不算少,可是在管理上,牽涉的藝術成份比任何行業都要高,無論食物、店舖裝潢、甚至餐牌的設計都要花盡心思,事事要親力親為,早出晚歸更不在話下。
將飲食業變成連鎖式經營,將營運管理的方法規範化,那就是更高一層的藝術。星巴克和麥當勞,能夠將飲食變為國際性特許經營,成功實非僥倖。就算是大家樂,能夠將中式飲食快餐化,也是香港市場的一株奇葩。沒有經營飲食業的心思,又或者是初哥,最好的入市方法,一是向特許經營商交點學費,再不是就付點溢價去洽購現成的生意,並懇請現有的班底繼續效勞。不過,就算願意付出學費和溢價,甚至有大筆資本撐腰,也不代表一定成功。
香港哈迪斯要結束,有人說是競爭對手太強,也有人說是口味不對勁。要知道,它的背後不是別人,而是恆基的強大資金,最終也落得結業收場。思哲聽聞,當年恆基為了增加旗下商場的人氣,搞了一間千色店,也引入了哈迪斯。其實本來香港既不缺百貨,更不乏快餐,不過兩者對商場人流有莫大的影響,所以一般而言,呎租的價值都比較低,也不知道是否因為這個緣故,恆基與其讓肥水流向別人田,倒不如將數留給自己集團。如意算盤打不響,最終仍是要認輸結業。
若上述所講真有其事,那只不過說明兩件事。
1.任何一盤生意,最終都只可以為自己的盈利着想,一旦心存當中的Externality可以為集團中的其他生意作嫁衣裳,那麼這盤生意的成功機會就大打折扣;
2.任何一門看似簡單的生意,當中也有很多微細的骨節眼,就算再財雄勢大者,問題也不一定可以解決得到。
2006年12月29日刊於《蘋果日報》
我是台灣的網友
最近發現這個Blog很喜歡來逛逛
在此能否請作者或其他網友幫個忙
就是我大部分的文章都看的懂
但是當寫到廣東話的對話就看得很吃力了
不知道能不能提供一下翻譯
讓我也可以看懂對話
謝謝啦
我不認為 google 會是泡沫,頂多在十年八年後再沒增長,成為另一個 yahoo 而矣。不過其他趕 web2.0 熱潮而找創投基金的公司或網站就絕對是當年科網的翻版。
這些網站還沒有賺錢的能力,縱使有 user community,到錢燒完了,或者牛巿結束沒人再支持,自然就會一個個倒閉。試問世上有幾多個 wikipedia,單靠捐款也能生存呢?
筆者你好! 在朋友推薦下看了你對哈迪斯的分析; 你提到的失敗原因, 本人甚表同意! 哈及千在該集團內, 就如 “二房"; 沒有名份, 從不受寵, 永遠只能當大房的跑腿, 又如何能有成就? 很難很難.
其實除了該集團外, 另一以地產業務為主的公司, 九x集團, 亦有如此一些不得意的業務在運作… 前景亦未見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