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搞維權的朋友告訴思哲,近年來大陸媒體在商業上的競爭愈見激烈,就連編輯立場和措詞言論也不得不走民眾路線。香港曾經紅極一時的《茶杯裡的風波》,現在廣州電台也有《民聲熱線》,讓聽眾Phone-in投訴,主持人也會要有關當局負責人,即時在直播節目中回應。友人說這種節目只要不涉及人身攻擊,不針對各級黨部委或中央政府機構,所有言論都可以不經過濾出街。據說廣東省市縣一連三級的政府都會同步收聽《民聲熱線》,看來,在資訊爆炸的今天,大陸政府也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在好奇心驅使下,思哲千辛萬苦地找來了一輯《民聲熱線》來聽聽,那天的節目中剛巧有一段講到中國人壽(2628)。話說番禺建築商陳先生投訴被政府凍結了施工許可證,原因是他的建工險並非由中國人壽承保,陳先生依照長官的指示去找國壽報價,發現同樣一個6000萬元的項目,以往的保費只要9萬元,國壽的報價卻要12萬元左右。節目主持人即時聯絡番禺有關政府部門,不過找不到對口單位,事後連累到廣東省建設廳的主事人出來承諾跟進。
不過,更使人大開眼界的卻是接下來番禺建設局的回應,原來番禺政府文明地想到了要保險公司拿上保費的兩成來進行安全生產培訓,其他的保險公司辦不到,國壽就這樣成為了獨市壟斷,而衙門的發言人更加說,番禺是一個小市場,只要一家保險公司就夠。
強制性投保建工險,在國內的歷史不到兩年,當初是中央領導人要見到和諧社會,要工人階級有保障,結果卻造成獨市壟斷,難怪國壽有68倍市盈率仍然有人追捧。話說回頭,這種情況在香港又何嘗不是俯拾皆是?遠的不說了,就以今年同樣升至無人境界的港交所,58倍的市盈率不就說明了壟斷的優勢嗎?
練精學懶 弄巧反拙
昨日寫過打工仔應該在Deadline「之前」完成工作,愈早愈好。思哲知道,不少打工仔以為愈早交貨,上司(或老闆)下次便會將Deadline提前,所以索性練精學懶,每次都「校到正」在Deadline一刻才交,這種想法其實大錯特錯。
試想想,假設上司每次給你工作,你都總是在Deadline一刻才完成,他除了覺得你效率「掹車邊」外,其實更擔心你會將貨就時間,怱忙中出錯或走漏眼,他為策萬全,自然便會預留多一些時間給自己,好讓更仔細去審核你交出來的成績,而最直截了當方法,莫過於將你的Deadline提前。看見了吧,你一心走精面,「校到正」在最後一刻交貨,結果弄巧成拙,反而給上司製造更大誘因去提前你的Deadline。
換個角度,要是你每次都能提早在Deadline之前交貨(質素當然要對辦),上司自然會感受到你的搏殺和誠意。有這樣一位盡責和能幹的下屬,你認為他有必要去設一個不合情理的Deadline刁難他嗎?
話說回頭,若然你真的無把握在Deadline前完成工作,不妨坦白提早跟上司說清楚,並先行將完成的部份工作交出,餘下的後補,起碼讓他知道你有交帶,不會以為你甚麼也未做。要知道,就算你最後真的無法在Deadline前完成工作,懂得提早「嗌定救命」,上司可能仍有機會考慮其他方法應變,你或許罪不致死。
不要忘記,公司始終是講求團隊合作的地方,不容你抱有絲毫英雄主義心態,假如你明知趕不及Deadline,仍刻意將工作進度「收埋收埋」,到時一旦「爆鑊」,要上司替你收拾殘局,你的仕途如何?怕且不用思哲多說吧。
平民攝影家
現在逛展覽,穿梭於人山人海的場地,逛半天雙腳已經痠軟,仍不時見到一幫男士,捧住長炮照相機,猛追駐場模特兒,鎂光燈閃個不停。哦,原來是攝影家,失敬失敬。但為甚麼,近年攝影家愈來愈多?
由於數碼相機出現,DSLR門檻又不高。比如思哲,首部數碼相機是canonG3,後來推平價DSLR,馬上放棄G3,相繼購入300D、20D。
想起昔日學攝影,嚐了不少苦頭。一來攝影原理抽象艱澀,師傅教完,未及實戰,早已忘得一乾二淨。而且晒菲林需時,照片到手時候,無論美與不美,大概又忘了怎麼去拍。有了數碼相機,照片的好壞即時知道,從錯誤中學習,基本功的掌握速度,肯定快於往日。一下子,平白多了許多作品與攝影家。
另一例子,是有了網上維基百科,專門或冷門的知識,能夠即時獲取,平白也添了許多專家。雖偶有批評,說維基百科有錯,但經過嚴謹推敲的科學,亦隨時有機會被推翻,世上真有絕對正確的知識?簡言之,即時反應不但有利於學習,並使學習更快和更愉快。
千百年以來,知識一點一滴積累,沉澱至今。對人而言,獲取知識和專業技能,甚麼成本最貴?是時間,因每個人每日只有24小時。有數碼相機,學攝影更快;有維基百科,各種搜尋引擎,別說學富五車,包你學富百車千車。
但今時今日,單靠知識不夠,比如數碼相機方便,人皆有之,只算基本功。攝影家亦要講創意增值,跑到巴基斯坦,影個骨瘦如柴的飢餓孩子,記得帶隻鷹,如果無,帶隻南韓雞,一樣震撼。
2006年12月19日刊於《蘋果日報》
“哦,原來是攝影家,失敬失敬。"
大家男人,明架啦! 但大家不要花幾皮野只是掛住影女,世界上有很多其他美好的景物值得我們去"捕捉"!
小弟第一部DC是Canon A200,然后是Nikon 5200, 跟住是Canon EOS400D,現在己經不能回頭自拔,自能朝DSLR及昂貴鏡頭進發。
思哲兄,
好像是《風波裡的茶杯》, 是否有心錯寫?
好一個反問"世上真有絕對正確的知識?",思哲兄所言甚是,的確,無論係科學,物理學定係醫學,曾幾何時所謂的權威理論,後來都被人推翻。而家有住不同的,可能就係推翻時間/再得以驗證的時間將會因為互聯網而大大咁縮短。到處都係專業知識,只怕你唔要,那怕你想要而無,今時今日就"平民攝影家",因為youtube,人人皆可做導演;遲些可能因為維基百科,或者某個網站,人人皆可做律師/醫生(當然這係指知識領域層面,唔係執業牌)相信都係指日可侍的事。
中央養肥國壽
只係為左同外來競爭者抗衡
但係巿場永遠係汰弱留強
響國際保險巨頭面前
恐怕要吃苦頭了
To: Kimng
FYI, 中國對於壽險有一個好緊要既限制, 就係外資必定要以合資形成成立, 無法全獨資經營, 中外股東意見不合而拆夥, 已經有前科.
反之非壽險既competition 比較大.
“換個角度,要是你每次都能提早在Deadline之前交貨(質素當然要對辦),上司自然會感受到你的搏殺和誠意。有這樣一位盡責和能幹的下屬,你認為他有必要去設一個不合情理的Deadline刁難他嗎?"
這個”問號”是否表示你也認為會有這個可能嗎?
我的經驗是有上司永遠都不相信下屬是己經的盡力的做到最好. 心想只有不合情理的 Deadline 才可以張下屬的精力百之份之二百的 “Utilized".
(上司間曾經這樣說過:It is so interesting to see your team member after 6pm. You may need to learn how to fully utilize your resource. 從他的角度是,不用到你晚晚 OT, 就是他的 Leader 不懂用人.)
在這種的情況下, 就會有人交"行"貨的但求過關. 而事實上, 很多上司只是管理人, 跟本沒有能力的看出什麼是"行"貨. 到一段時間後, “行"貨出事, 也很難追查, 因為"行"貨己經經過 N 個人的手了….
漸漸的, 堅持不交"行"貨的, 反而得不上司的欣賞. 交"行"貨的, 反而因為早交貨而步步高升.
在香港的 IT 界,因為所謂的管理人很多都沒有分出什麼是行貨的能力.很多中層管理人變得很 "deadline-oriented". Quality 跟本不放在心上.
我就試過在會上提出上司的 Deadline 會令我們很難保證個 Project 的 Quality. 上司卻說”你這樣的意見完全沒有 Business Sense. 這個 Deadline 不可以改.”但 Quality 他沒有提. Resource 也沒有提.
這就是我作為下屬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