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筆下人物,思哲獨愛令狐沖,最佩服的武功,也是獨孤九劍。
九劍的厲害,在於對手出招前,已洞悉其破綻,繼而乘虛而入,制敵取勝。換言之,九劍精要在於「先機」,而不是「招式」。
提到先機制敵,股票市場的較量,其實很似。一般而言,大戶較散戶有優勢,原因是他們獲取的資訊,經過分析員過濾,較能反映上市公司實際情況,另一方面,大戶收集資訊的速度,一定快於散戶。他們有Bloomberg、Business Wire、路透社、美聯社等專業資訊供應商協助,獲取的資訊即時和多元化。
舉個例,上市公司的競爭對手、供應商、管理層的消息,某程度上可用作推算上市公司表現。不過,當散戶看見新聞,即使消息屬實,在知悉那刻很可能已被pricein。待散戶出手,其招數套路,大戶亦了然於胸,利刃亦早已對準要害,散戶反應再快,避得過的又有幾人?
話說回頭,先機既然如此厲害,散戶能學獨孤九劍嗎?思哲相信,當資訊和市場消息出現,未演變成新聞之際,其實消息早已存於互聯網。報紙和電子傳媒處理消息的速度,亦肯定及不上成千上萬網民組成的互聯網──可能是顧客網誌、員工網誌、新聞從業員網誌、新聞組、網上論壇、企業網站、行業專門網誌和政府網站等。
很簡單,幾天前和黃旗下的3,在歐洲地區正式推出X-Series的Marketing Plan。思哲欲知反應如何,在專業資訊供應商混了半天,找不到。後來在英國某尋常不過的網誌,竟發現在X-Series推出那天,3UK平日暢通無阻的客服熱線,曾經一度打不通達45分鐘的消息。
誠然,沒有傳媒的把關,如何判斷消息真假,還得看投資者本身的洞察力。思哲向各位推薦Malcolm Gladwell的《Blink》,裡頭講的就是這種電光火石間的見微知著。
郎咸平真係咁堅?
郎咸平是個非常具爭議性的人物,喜歡他的人,將他封為「郎監管」,不喜歡他的就叫他「三無書生」,意思就是「無聊、無知、無賴」。可是思哲總是覺得,郎咸平在言行上有香港股壇長毛DavidWebb的味道,只不過後者總算在股市中打滾過,除了會打罵,偶爾也會精點一兩隻優質股讓小股民增值增值,所以民望一直高企,就算被他拿來點名批評的上市公司,永遠只有捱打的份。
近年,DW已晉身監管機構獨立非執董的尊貴地位,跟政壇長毛一樣成功打入建制中,反而變得有口難言,似乎鬥士還是不要沾上權力的誘惑,說的話才會更有力。
不過無論如何,這種唐吉訶德的角色永遠都有市場,也容易被大眾接受,甚至愈被壓迫就愈有地位,所以郎咸平在網上仍有一眾支持者,特別是他04年高調指摘民企管理層化公為私,幾年來在大陸網民界仍然議論紛紛,而他提倡反民營化也更漸漸成為一種勢力。當時郎咸平批鬥得最激烈、最戲劇性者,莫過於格林柯爾的顧雛軍和科龍等一系列民企,而TCL的李東林也在批鬥名單之上。
郎咸平最主要的指控,是民企借上市及財技侵吞公產。起初,郎處於下風,更被顧雛軍以誹謗為由向郎索償,國內的經濟學家紛紛出來,有人批評郎咸平,有人直豎拇指叫好,郎的人氣一時無兩,之後顧雛軍被科龍董事會追索,更被大陸政監嚴懲,也正好說明了身在朝中不一定有影響力,人在江湖也可以翻江倒海。
事實上,郎咸平對TCL的指摘算是相對溫和。他指TCL的資產負債率偏高,財務風險太大而經營成果亦不比其他公司,亦質疑企業上市帶來的企業管治改革,其實說到底都是要否定產權改革的成效。雖然他所憂慮的問題,不少最終都逐一成為事實,不過,思哲卻發覺郎咸平卻未有對TCL等民企急於向外發展作深入剖析,或許被忽略的這一點才是問題核心關鍵所在。
民企在過去三數年紛紛不計成效向外併購,若只是為了甚麼擴展海外市場,那實在是太過不合理性了。究竟還有些甚麼原因令民企要「引入外國勢力」?郎咸平風波真正意義究竟又是甚麼?明天續談。(郎咸平的質疑.三之二)
政府立法玩死僱主
寫了這麼多互聯網和TCL,姑且叉開少少講政府立法問題。政府早前公布《種族歧視條例草案》,涵蓋員工晉升問題的部份,實在令思哲匪夷所思。
舉個例,在思哲工作的外資公司當中,有一位香港人和一位美國人下屬,前者工作表現不及後者,假如思哲決定晉升美國的一位,香港員工不服,透過條例控告「公司僱主因我不是外國人而不升我」,單憑這點,思哲已可被判監兩年兼罰10萬。
員工的升遷,僱主考慮的因素實在太多:能力、責任心、表現、溝通技巧、學歷……(太多不能盡錄),若員工將仕途的失意,單純歸咎於「種族歧視」而控告僱主,分分鐘已可令僱主百詞莫辯身陷囹圄。
政府立法,每次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當年《殘疾歧視條例》出爐,L公司某男職員上班時間經常用粗口「問候」其他女同事,公司最後決定革退他,豈料他最終竟能以「患躁狂症」作擋箭牌,反控告公司歧視殘疾並成功獲賠償。
事實上,無論立法的動機有多善良,一旦背後灰色地帶多多,很多時只會淪為「有心人」濫用的工具。要知道,指控別人歧視,其實早包含若干心理因素,這些因素很多時根本難以用具體準則量化,刻意的白紙黑字立法,很多時只會弄巧反拙。
近期接連不斷發生的毒食物事件,政府真正需要管的事其實很多,請不要浪費時間。
延伸閱讀:萬眾反歧視 一心顯公義 from 《蘋果裡的蘋果批 – Uncut version》
2006年12月5日刊於《蘋果日報》
吾雖並非英雄, 但與案內人所見略同, 令狐沖為我最喜愛的金庸筆下人物。
在於股票市場「先機制敵」方面, 與案內人意見卻有些微分野。
上市公司發佈會影響其股價的重要消息, 假如相信先機者能先享其利, 後來者難以分享, 則可能表示認同「市場價格是最有效價格, 並已完全反映公司利好/不利因素」。
然我乃巴菲特信徒, 深信股票市場總會有一些被高估/低估的股票。
高估的股票, 縱然有利好消息, 亦可能只適宜短炒;低估的股票, 亦需在公司消息經過正式可靠渠道發放爾後, 認真分析, 過後才下買入決定, 而不急於爭一日之長短。
也許這樣做, 會無法盡賺股價波幅, 但可能這是一個, 讓投資者心安、不容易後悔的投資做法。
吾人乃非經濟學出身, 亦只屬芸芸小投資者之一。拜讀你文章已一段時日, 深感欣賞, 希望案內人莫見笑我之愚見。
獨孤九劍, 遠勝於葵花寶典, 在於捕捉先機, 而不是運用手段。
阿思拜讀尹兄文章已有一段時間, 首次留言, 發表以下愚見:
對於《種族歧視條例草案》,感覺似畫蛇添足; 阿思舉個HR常見例子: 某間大機構有一名本地人和一名南亞裔人士做清潔, 兩個人年齡相若, 都有八年經驗和懂講中文, 但當僱主考慮加人工時, 結果本地員工有得加但南亞裔員工無得加, 僱主話對方是外國人, 南亞裔員工不服,透過條例控告「公司僱主因我是外國人和種族歧視而不加我人工」,僱主可能因此而身陷囹圄。
沒包括新移民,只能再次證明華人文化的孽根性,對内殘忍歧視,對外溫順容忍。
該草案完全是對西方民主強權的表態,作秀。
香港的窮人多如螞蟻,生活環境惡劣連西方民主國家少數民族的窮人都不如。大多數人居住空間
甚至不如内地的中產階級,大多數人辛勞工作連
休假時間都沒有。
香港所謂精英統治階層只關心有錢人的民主,人權,對本族衆多下層不聞不問,
任憑生死,做牛坐馬,現在卻想跟西方學步,寵愛稀有動物(有色人等,瀕臨滅絕動物),
真是可笑,窮人想玩富人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