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費電視︰兩個只能活一個

英超聯被電盈奪去之後,有線寬頻絕地反擊,惟有面對現實,壯士斷臂。

提出對策前,首先要明白TMT行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一為平台platform,二為內容content。說穿了,平台就是運送內容的vehicle,把源源不絕的內容供應予消費者。載客量愈高,便有愈多資源,再買更多內容(像now),然後吸引更多新客,把生意愈滾愈大。平台生意例子不勝枚舉,例如Animax頻道、大商場food court以及不計財經台的now。相反做內容,涉及製作過程,彷如廚師、作家、或思哲等專欄寫手。

其實即使電盈副主席蘇澤光,對內容也是趨之若鶩。有次他在美國演講,思哲亦為座上客,他的講辭,主要有兩個訊息:

1.電盈將採取以IPTV為首的四合一(Quadruple Play)模型
2.now發展必須緊貼內容,網羅全球各式各樣內容(網羅而非自製)

本地的習慣,是Platform加Content混合雙打,香港人多年以來,亦接受了只得無線和亞視兩家電視台,同時擔任內容和平台供應者的現實。往後即使出現了有線電視、now、數碼電視等,亦是混合雙打模式。

但世界變了,資訊流通速度恍如踏單車變開跑車,地球出現了互聯網和IP(Internet Protocol)。電盈高叫的四合一口號,住宅寬頻、電視、家居電話、流動電話共冶一爐,說穿其實只是一合一,全部運行在IP(Everything on IP)之上。換言之,世界上已經出現了另一個比傳統渠道更便宜、更快捷、更無遠弗屆的零成本平台:互聯網。有線一直以來力不從心,原因是混合模式的運作。有線繼續做平台,自行開發的內容便沒有被充份利用。另一方面,也因為自行開發內容的既得利益,令到平台未有充份吸納其他競爭者的發展內容,令平台的發展受阻。

有線應放棄的不但是英超聯,更要放棄與電盈進行資金競賽,把節省下來數以億計的資金,搞好後勤製作,慢慢將盈利重心,從上客賺錢轉移到像TVB,製作獨家節目和內容,再透過賣埠和加盟費獲利。有線的電視業務收入,佔整體收入75%,不知道有線能否全盤放棄平台,不過若連只是把重心和競爭力轉移都不做,只會被兩面夾擊。

此刻有線手上,其實還有不少其他高質素球賽,例如西意德甲,以及質素較佳的足球評述員。難說某些球迷,保留有線電視看西意德甲,然後再上網看英超?(也有可能相反)至於思哲這類不看球賽只看新聞的客戶,大有人在,多引入曾美華這些高質素主播,也是增強內容的積極做法(至少對思哲很奏效)。若有一天連now甚至無線,也不得不加入有線出品的節目,有線與now已經不是競爭對手的關係,而是互惠互利的商業夥伴。

事實上,此時此刻做平台的企業,已經響警號。最大風險在於自身平台,隨時被互聯網沒頂淹沒。早前世界盃,卡拉OK、酒吧應接不暇,究竟有多少人在家上網收看呢?互聯網不受牌照監管、也不受國界地域所限,一旦傳統平台Obsolete,花逾十億買回來的播映權,便恍如世盃付諸流水,到時又有誰知道有線放棄平台不是塞翁失馬?當然,有線的內容發展也有一定障礙。娛樂台乃有線製作部其中一張王牌,面對的問題是跟無線簽約的歌手,上有線節目受限制,要轉普通話頻道。不過始終這乃電視台營商自由,有線只能靠自己影響力跟無線爭藝人。

Play Station見證日本經濟

PS3行貨今日在港正式推出,較在日本開賣的時間僅遲了6日;相比起00年3月PS2在日本推出,到01年12月才有行貨到港,遲了足足21個月,簡直是差天共地。何解會出現如此大分別?

事實上,日本貨在兩地推出的時間差異愈長,水貨客賺大錢的機會亦愈大,剛結業的華仁會,當年正是靠水貨電器賺了第一桶金。時移勢易,愈來愈多如Sony這樣的日本大企業開始重視海外市場,甚至銳意縮短產品在港日兩地推出的時間差異(即所謂的「港日同步」),令水貨客生存空間大受打擊,早年盛極一時的華仁會亦因此關門大吉。

何解近年愈來愈多日本大企業開始重視海外市場?那就要數上九十年代,當時的日本經濟雖然逐步萎縮,但未至於蕭條,仍可倚靠龐大的內需帶動維持,大企業單是做日本本土生意已綽綽有餘,根本犯不著去重視海外市場。

很可惜,直到98年,一場亞洲金融風暴將日圓打入谷底(低見1美元兌147日圓)泡沫經濟爆破惡化,隨之而來令大批日本中產失業兼變負資產、銀行(日本長銀LTCB和日本信銀NCB被政府接管)、大企業亦不能倖免(最經典莫過於日本第二大零售集團大榮企業Daiei Inc.宣布重組)。嚴重的危機感令日本大企業開始意識到,盈利不能再如往常一樣單單指望本土內需,而是有需要開拓更多不同收入來源分散風險,如是此,向來被忽略的海外市場開始受到重視。

在強烈的危機意識驅使下,地理上就近、購買力高兼追捧日貨的香港,便順理成章成為Sony這種日本大企業進軍海外市場的理想試點,愈來愈多產品開始「港日同步」或近乎「港日同步」推出,從PS2到PS3港日推出時間的差異,當年要整整21個月到今次的短短6日,原因正正於此。

2006年11月17日刊於《蘋果日報》

對「收費電視︰兩個只能活一個」的一則回應

  1. Yes, it is.
    PCCW will eventually look for evolving its IPTV platform as an integral part of a transaction-based revenue model across its quadruple service.
    Thanks! ;->

  2. 曾美華?!你想講「張寶華」下嗎?!
    張寶華高過曾美華幾班喎!(特別聲明,唔係計樣貌。)
    不過張寶華過咗檔啦.....

  3. 先旨聲明,二五仔並不認識兩位華女,亦非從事任何與傳媒有關之工作,所以與兩位華女及阿尹生絶無任何利益衝突。
    二五仔之所以提及張寶華,係因為最近讀到她的第三部書<生命中該有的>(她另著有<新聞背後>及<兩岸追蹤>),從書內介紹得知張寶華:
    2003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學院頒發「傑出表現奬」;
    2003-2006年出任香港記者協會執行幹事,同時為香港大學校外進修學院新聞系講師;
    2005年獲英國文化協會頒發志奮領奬學金,前往英國牛津大學作聞研究;
    ......
    另外要提一提,當年令到江澤文三回頭說「…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的就係因為張寶華問「...欽定了董建華?」。
    張寶華除了在電子傳媒工作,亦曾為多份刊物撰寫專欄(無<蘋果>噃,鎖你)。
    ......
    置於曾美華,鎖你,二五仔弧陋寡聞,唔知佢的威水史。不過既然係阿尹生highlight佢,不如就請阿尹生介紹下佢的「高質素」,好讓二五仔開下眼界,以免做井底蛙。Thank you!

迴響已關閉。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