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名牌爭相加價,其中GUCCI累積加幅高達20%,不過對各大名媛闊太而言,影響似乎微乎其微,無他,美麗有價。思哲並非追名牌一族,不懂分辨GUCCI哪個手袋較罕有較昂貴;不過,假如閣下家中仍保留著一盒70年代生產的GUCCI紙巾的話,恭喜你,這盒紙巾的價值,肯定較一個限量版GUCCI袋不知貴上多少倍,甚至可以說得上是天價難求。
沒錯,不是甚麼贗品,是一盒堂堂正正由GUCCI授權生產的紙巾,這盒天價難求的紙巾,背後的故事絕對觸到這個超級品牌的傷痛處。話說GUCCI在1921年成立初期,販賣旅行包和馬具為主的皮革製品,隨著品牌愈來愈受歡迎,GUCCI在二次大戰後百廢待興的歲月急速發展起來,除皮革製品外,也兼營衣服、香水、玻璃家具及飾品等產品。久而久之,GUCCI逐漸吸引了大批上流社會的名人捧場,GUCCI亦成為社會地位的一種象徵。
很可惜,GUCCI在70年代極盛之時,為了追求短期的商業利益,開始無節制地授權其他公司,將GUCCI的商標冠在數以萬計不同種類商品的包裝上,其中一款便是GUCCI紙巾。過濫的授權和良莠不齊的商品質素,令GUCCI的品牌過於廣泛,終使這個大名鼎鼎的品牌日走下坡。
直至94年,瀕臨破產邊緣的GUCCI,終於由Domenico De Sole(擔任總裁)和Tom Ford(擔任創意總監)入主進行大力改革。95年,Tom Ford起用Amber Valletta、Kate Moss和Shalom Harlow等超級名模,在舞台上以頹廢和感性的新姿態展示GUCCI秋季新裝,新設計的天鵝絨褲子,配以金屬皮帶和白色束身內衣,招牌上的馬銜鏈同時變細,卒將GUCCI原來的中年沉鬱氣質,成功轉型成時尚年輕的貴氣指標,結果獲得時尚界和《Vogue》老總Anna Wintour(見前文《真正的Prada惡魔》)擊節讚賞。
當時的GUCCI總裁Sole見秋季新裝大獲好評,迅速採取果斷的補鑊行動,花逾2億美元回購前朝濫發的產品特許權,重新嚴格控制旗下店舖的數目,又斥巨資裝修門面,結果令GUCCI的銷售額重上軌道,同年轉虧為盈,營利超過8000萬美元,增幅超過三倍。
GUCCI當年盲目地擴充特許權,以為擴大市佔率創造收入便代表一切,結果令公司一度盛極而衰。前車可鑑,假如閣下的公司,又想以特許經營擴充,追求盈利,是否也有DomenicoDeSole和TomFord這類人才去配合呢?
本地電影只能自救
最近香港彷彿是日本電影天下,上月《死亡筆記》、《地海傳說》等電影人氣急升,一時無兩,到今個月更加二時無兩,但與此同時,香港電影業卻在埋頭討論曾特首提出的電影局。
超過一名資深電影人在報章專欄撰文,討論本地即將成立投資電影設備及硬件的電影局。意見分兩邊,主要分歧在於對政府設立電影局,能否有效挽救香港電影一點上。其實本地電影過去亦偶有佳作,周星馳、周潤發、成龍、李安、吳宇森等人才輩出,沒有政府任何扶助,卻從來不缺乏資金,何以今天竟忽然伸手要起錢來?
事實上,踏進思哲常談的新經濟時代,今天的營商環境與二三十年前很不一樣,不論電訊、傳媒、唱片業也好,也需轉型推出新產品面對市場,電影業當然不例外。所以,能否與時並進、迎合消費者口味,才是能否挽救香港電影的重心。哪麼究竟現在的電影消費者,跟以前有甚麼分別?
在新經濟下,視像娛樂定義需要重寫。如電影和電視劇的時限,再不是以往常預設的90分鐘和60分鐘,因為我們已有GoogleTube。僅6分鐘的巴士阿叔,足教數以百萬計的觀眾目瞪口呆。代表6分鐘的短片,只要有質素亦有市場,電影業何不探索一下互聯網商業渠道和短片市場?
另一方面,有了互聯網,電影產品與觀眾之間再沒有地域限制,不局限於電影院內,不局限甚麼時間收看。電影市場無遠弗屆,即使本地市場萎靡不振,香港電影大可利用互聯網開拓外國市場。當美國荷李活已積極與互聯網公司合作,例如與蘋果電腦iTunes、微軟xBox共同推廣合法電影下載,甚至還盛傳將有合法BT電影下載(合法BT音樂下載早已推出)。誰敢說杜琪峰的《放逐》在網上就沒有市場?經典電影的市場也不容忽視,不少潛在收入因消費者找不到舊影碟而失掉,何不推出合法下載服務賺錢?
互聯網另一個重要影響,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成本極低,而且與電影業關係千絲萬縷的舊傳媒,影響力也進一步被互聯網削弱。不論電影好不好看,口碑很快便傳送開去,舊傳媒沒有能力控制。其實思哲看電影純粹為了過癮,但凡不過癮或廁所位過多(中間一個未嘗不好)的,回家後或提醒朋友別看,或上討論區批評,以後千萬別看同一個導演便是。只有真正具備質素的作品,才能重拾電影消費者的信心和挽救香港的電影業。
2006年11月14日刊於《蘋果日報》
這兩年積極翻身的 Dior 不也是也曾行亦在行 Gucci 的路嗎?
我又想起 Bally 了……
看到了"這個 Blog 太單向了…",就獻醜一次。
Gucci的story令我想起Calvin Klein (CK) jeans被Warnaco overexposed in discount retailers。Cross-channel marketing實在很tricky。
那時候的Gucci,可能就像CK jeans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