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門連發三張3G牌照,香港電管局亦表示,將研究再發一個3G牌照的可行性。
最近思哲無論看電視、行街或搭地鐵,見到某廣告的頻率,實在非常「誇張」。廣告開頭落下漫天黑色cable,人人拿著電腦隨處上網,其實那亦算3G,不過升級為HSDPA規格(又名3.5G),電訊商取名為流動寬頻(Mobile Broadband)。
這種新一代流動寬頻,全球不是很多城市擁有,澳門和記亦宣布,將投資3億澳門幣,把現有網絡升級至HSDPA,並預計一年內完工。HSDPA的出現,難道竟然幫3G找到了生機?其實電訊商一面倒投資HSDPA,原因是WCDMA升級HSDPA,只需轉換軟件,不用投資硬件或重新建網。
3G制式有三種,包括CDMA2000、WCDMA和TD-SCDMA。不過消費者不會理會,最重要是產品有沒有用。香港3G到今天依然一池死水,簡單來說是大家覺得無用。舉個例,以互聯網與流動網相比,假設全球上網人口與手機用家相若,互聯網可以孕育出MySpace、YouTube,連美國政府也怕了Google的政治影響力;相反,流動網又有甚麼?何以互聯網是寶藏,但流動網卻乏善可陳?
互聯網和流動網,都是網絡,都是用來傳送數據,為甚麼分別這麼巨大?現在的3G營運商,心態仍然停在「舊Telco」年代:比頻寬、比技術,以網絡制式競爭,實在非常不智。我們最需要的不是速度快、穩定性,而是對自己有用的內容及資訊。
電訊商的封閉營運方針,導致其網絡沒有開放、互通和競爭,是3G失敗的致命原因。所以,澳門有沒有3G,分別其實也不大。營運3G的心法,應該是承認網絡中立性,讓其他服務供應商,通過其網絡自由貿易和提供服務,想憑一己之力,滿足所有用家的需要,實在有點兒天真。
電訊商經常推銷家居娛樂、流動辦公這些未來概念,技術根本早已成熟,真正阻礙這些發展的人,其實正是電訊商自己。
甘泉隨時萬劫不復
甘泉首航失敗,機上逾二百乘客呆等五個鐘,無論去倫敦公幹或散心,未出發先冇癮,實在可惜。思哲之前寫過,甘泉只是打著「廉航」旗號作招徠,其經營模式根本不可能是廉航,在此不贅,今次倒有興趣探討甘泉的危機管理手法。
百年老字號通用電氣(GE),其歷任CEO皆是危機管理高手。去年美國新奧爾良水災,GE前CEOJackWelch曾在《華爾街日報》撰文,分享危機管理經驗。
Welch認為,每個危機管理的失敗例子,一般經歷五個階段「The five stages of crisis management」:第一是否認(Denial),即肇事單位否認問題的嚴重性;第二是掩飾(Containment),高層嘗試掩飾事件真相;第三是卸責(Shame-mongering),高層開始推卸責任,意圖挽回聲譽;第四是有人要祭旗下台(Blood on the floor),替事件卸鑊;第五是危機過去(Crisis fixed, life goes on),一切恢復正常。新開張的甘泉出師不利,稍有差池,隨時萬劫不復,思哲用Welch的理論去分析今次危機後,更感不妙。理由很簡單──甘泉首航,下午一時未能如期起飛,公司起初「否認」出現大問題;接著,甘泉嘗試「掩飾」事件,宣稱航班受阻,是因為航線部份領空進行軍事演習,又「拖人落水」,指其他飛歐洲航班同樣出問題;之後,民航處發現問題出自甘泉飛越俄國領空的過境許可證,但甘泉即時否認,反「卸責」指問題出自俄國一名低級官員阻撓(低級官員竟有如此power?)。
今次事件,「The five stages of crisis management」中的首三個階段已應驗,第四和第五階段何時出現?相信很快會有答案。
心理質素跟分析力同樣重要
近年來,經濟學已經發展到沒有甚麼可以研究的地步,所以新一代的經濟學者都要靠crossover;將經濟學套用在現代政治學分析,就成為了Public Choice Theory,將生態學應用在經濟分析,就成為Bionomics。
上一代的經濟學前輩已經對擴展經濟分析樂此不疲,比較著名的有George Stigler(82年經濟學諾貝爾記念獎得主),冷門一點的有GordonTullock,在它們近半世紀的努力,經濟學的範疇實在活潑了不少,甚至連跟經濟學拉上關係的,也因此得到不了進境。
就以財經學為例,Behavioral Finance自九十年代起漸漸成為一種新興勢力,甚至有對沖基金以這門學說作為背後運作的原則。事實上,成功投資者的心理模式,難免會給大眾有點反常的感覺,可惜大多數人都是跟隨原始的群眾心態,往往卻成為市場的犧牲者。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般人所謂的羊群效應。雖然羊群的形象已經被證監會的廣告貶低到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是「羊生羊太羊牯」,不過其實這種跟大群人一起行動的心理模式,卻是最原始的自我保護機制。試想若一個原始人離群獨自行動,跟另一個留在族中的原始人,哪個生存機率會較高?
可是在市場中,當一大群人都蜂擁一起行動,那只會令價格被提高至超離基礎因素,結果只會落得損手爛腳的下場。不少傳統市場智慧的原則,甚至乎所謂的Contrarian Trading,其實都是針對大眾投資心理的盲點提出建議。
香港財經界中,分析力獨到者甚多,不過投資成績卻乏善可陳,原因是當這些理論派在真正市場運作中,很容易便被心理因素影響,甚至連自己的分析也不相信。當然,明白了那是原始人性的因素,我們也不要對理論派太過苛刻,不過,思哲建議各位朋友,除非好好鍛煉自己的心理質素,否則就算再多學各種財經分析方法,也不可以在投資市場中賺大錢。
伸延閱讀
10月25日《華爾街日報》D1版︰《Why Your ‘LizardBrain’ Makes You A Bad Investor – and How to BattleBack》
2006年10月26日刊於《蘋果日報》
心理質素……人性……
年少時心比較黑,見人死電腦,就問人:「你個 back up 呢?」見人死 trading account,就問人:「你個止蝕盤呢?」
至於流動「水喉」……雞先定蛋先?係咪真係去到邊度都要插住條臍帶呢?
Good article.
I like the old layout format better. The old one has wide column and bigger font size (from my own point of view). It was easy on the eyes. I did not have to scroll much to read your article. This new layout design is completely opposite. With narrow column and the words are compacted like morning bus ride, it is hard to read. I had to scroll couple of times to finish your article. This layout will be a turn off to your readers.
這個畫面比較清楚易看,但不及較早前用開的那個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