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思哲這一代人,互聯網是啟蒙老師;事關真相、知識、信念和價值,不再局限於單向的舊媒體,思哲在此向互聯網深表謝意。
全球向前邁進的同時,內地卻宣布研究「博客實名制」,並以此為「今後中國加強博客管理的方向。」管理博客是網主的工作,為甚麼有關當局竟要加以管理?中國互聯網協會行業自律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楊君佐,有這樣的註解:「不能因為網絡自由,就口沒遮攔,大發一些缺乏理性的言論。」
思哲明白,網民亦要為言論負責任。但請問甚麼是缺乏理性,指出地方政府官僚腐敗算缺乏理性嗎?批評胡錦濤又如何?根本沒有準則可言。思哲只知,博客乃國內人民唯一可以揭露醜惡及社會不公平的渠道。再者,即使言論缺乏理性,比如思哲,路見不平破口大罵,只要沒有違法,又有甚麼問題?
但好笑的是,互聯網本來並無國界,若內地堅決出台博客實名制,想必與封殺好些網站手法一樣,依仗國內電訊商的防火牆,把不合乎規格的博客網站封殺。博客寫不到,即使靠電郵或託外國朋友發表,在內地也看不見。
思哲雖反對博客實名制,卻不得不承認,其中潛藏著龐大的商機。內地網民人數逾億、博客達1750萬名。這些人,很多網站上不到,又渴望繼續匿名寫博客和回應博客。屆時,只要在數據中心設置代理伺服器(Proxy Server),內地網民經過香港的伺服器上網、寫博客便暢通無阻,捱不起貴租,更可索性在家設伺服器,實行小本經營(但卻有違了ISP的服務條款,小心隨時俾人上門封機)。
假如換取自由的代價,是每月10塊,以現在有一半博客反對實名制(中國互聯網協會的資料),他們未來兩年內持續上網。得出的潛在市場價值為21億,還未計新加入的博客。香港與內地的連線成本低,而且同聲同氣,先天較其他自由地區佔優,龐大市場恍如香港人的囊中之物。如果無人做,《蘋果日報》也可以考慮一下。
站在另一角度看,香港博客人數不多,但僅存的一點「自由」,卻是我們最值錢的資產,最大的競爭優勢。博客實名制,也許是香港之福。因為內地一旦全面開放互聯網,我們還拿甚麼跟內地城市競爭?當然,這種情況不會輕易發生。中國人的心,文革後已經傷痕纍纍,假若博客實名制最後成真,就算再來幾個楊利偉,或聽多少次「心繫祖國」也於事無補。
Y5ZONE死硬
提起咖啡店,思哲喜歡幫襯Starbucks,貪這裡布置優雅,燈光調和恰到好處,環境氣氛又輕鬆,與朋友聊天聚舊,或與客人傾生意,感覺十分舒適。思哲最近留意到,愈來愈多人在咖啡店用Wi-Fi上網,按理Wi-Fi服務供應商的錢途應該無可限量,可惜的是,這些Wi-Fi供應商的經營環境其實愈來愈不妙。在美國,Starbucks近年更興起成為「流動辦公室」。理由很簡單,美國Starbucks除了環境舒適和提供Wi-Fi上網外,更設有洗手間(香港則沒有),不少行政人員或商人,都被Starbucks的舒適環境和方便吸引,貪方便索性在店內上網直接處理工作(例如用VOIP或覆email等),部份更直接約客人在店內傾生意,如此一來,Starbucks便儼如他們的流動辦公室。
美國Wi-Fi服務供應商的前景,暫不在本文討論,不過,香港的Wi-Fi服務供應商的前景肯定未許樂觀。現時本港的Wi-Fi服務供應商,主要以電盈網上行流動寬頻和Y5ZONE為主,兩者客戶包括Starbucks、Pacific Coffee和McCafe等咖啡店。很可惜,自從近月有服務供應商推出HSDPA(高速下傳分組接入)後,只要在打得通流動電話的地方,就可以用筆記簿電腦以3.5G上網,換句話說,全港所有地方都可以成為「流動辦公室」,例如酒店咖啡室、地鐵車廂甚至海灘,用VOIP傾生意或覆email通通易如反掌。
電盈有的是錢,尚且可以隨時upgrade網絡變陣推HSDPA迎戰,但Y5ZONE卻可以怎樣?將來如何撐下去?
政治問題以經濟解決?
最近地產界有兩件事令思哲特別擔心,一是政府決定拍板在啟德建郵輪碼頭,二是有兩幅不錯的地皮被勾出。
郵輪碼頭講了許多年,政府也將其旅遊業經濟效益,說到天上有地下無。難道特區還沉醉於迪士尼式的童話經濟?當年董建華政府一班官僚,言之鑿鑿說樂園會帶來上千億的效益,也說數碼港會令香港變成亞洲矽谷,今天我們得到些甚麼?浪費土地建郵輪碼頭?連一點點教訓都學不到,這是被董建華年代養壞了的一群沒出息的政客官僚才想得出來的三流構想,也有人說東九龍郵輪碼頭其實是衝著某個不懂親疏有別的地產商而來。
本來有地皮被勾出沒有甚麼問題,可是選委會大戰將至,時間上太巧合了。事實上,自從推出勾地表政策之後,地產商都表現得好像非常不滿意,理由是政府既沒有「公開價單」,也嫌勾地價實在太高。誰知道今次是否政府手鬆之下的結果?
事實上,思哲絕不同情地產商。看發展商賣樓花時的高壓手段,政府將心目中的勾地價定得高一點又算甚麼?說到底,過去幾年沒有甚麼具規模地皮被勾出,完全是因為發展商也看不準後市。當前景不穩,發展商投資更趨保守,減少樓宇供應,最終樓價在經濟真的衰退時不致大幅回落,這是自由經濟的調節,地產商又豈有不明之理?
曾經公開埋怨政府的其實來去也是那些沒有得到者數的小型發展商,它們既不可能從西九東九這些大型利益輸送中撈油水,又沒有關係財力去重建舊區和發展鐵路上蓋,所以惟有向政府打主意,如果今次真的是官府讓步,特區政府其實是在鼓勵政治換取利益,當政治問題以經濟方法解決,最終損失的又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