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哲有個夢想,在上班前,幾份報紙及網誌當天的內容已下載到電子書,上了巴士,一邊聽網上電台,一邊睇報紙。如忽然靈感來了,便馬上寫於電子書,email到公司電郵信箱。最近Sony推出「Sony Reader」,企圖將夢想變成現實,不出所料,又一次令人失望。
新推出的Sony Reader用了e-ink技術,白底黑字,看上去較TFT或LCD屏幕更似紙張,長時間看,眼睛舒服一點,而且e-ink也較省電。其實電子書的市場甚有前景,既可以節省買紙和印刷成本,又符合環保,也潛藏了龐大的廣告商機(透過互動更能掌握讀者口味),所以,不少VC搶投資電子紙張技術。
不過,電子書概念也有不少死穴。書本假如存放妥善,十年後要再讀不難。但電子書或電子文件卻壽命短暫,舉個例,幾年前拍下的數碼照片,隨記憶卡和硬碟故障而失掉,這就是所謂的「數碼鴻溝」。
說回Sony Reader,問題竟是數之不盡,例如並沒有輸入功能,不能上網,也沒有內建字典功能,完全欠缺與使用者互動元素,商業價值馬上大減。此外,「設計精美」是Sony現時還有支持者的主要原因,可惜SonyReader機身設計老土,感覺直如舊款低檔PDA,沒有將VAIO那種美感運用出來,難道Sony內部溝通和協調真的那麼差勁?最大死穴,是Sony Reader叫價$2730,思哲明白因為e-ink的專利技術昂貴,但報紙讀物是mass product,高價沒人會買,要是定在幾百元內才會有吸引力。
Sony重金投資電子書硬件,那邊廂美國傳媒New York Times與微軟早前推出閱讀軟件「Times Reader」,以User-friendly的方式閱讀New York Times新聞。它比現時的HTML更好用,與其他電子書軟件(如AvantGo)相比,又佔了主場之利(Windows Vista附設)。
雖然目前無論Sony Reader還是Times Reader,在Monetize方面也尚未成功。但思哲認為,要爭電子讀物市場,軟件商業模式較硬件優勝,預期會有更多「Reader」出現,Google也有一個Reader,配合laptop和流動寬頻,起碼比SonyReader好用,還要不收錢。
四核心晶片有鬼用?
遠在1965年,Intel創辦人之一Gordon Moore,在Electronics Magazine發表的一篇文章,預言了集成電路的發展。Moore相信,隨技術的進步,集成電路生產商可以把更多的晶體管(Transistor)擠進同一顆晶片上。當時的估計是,到了1975年,一塊最便宜的晶片,也最少可以包含65000個晶體管。之後,Moore更將當時的這個對晶片發展的估計,變成了對晶片的運算速度的推測,那就是今天連中學生也知道的Moore’sLaw。
曾幾何時,Moore’sLaw的推算非常準確,晶片的複雜程度和運算速度就如Moore最初的估計般,約莫每24個月便翻一倍。不過,這個本來是行內人近乎學術探討的課題,時至今日,Moore’sLaw已經變成了工程師和晶片商的生產指標。Moore’sLaw能在過去40年一直預測準確,那究竟是Moore有先見之明,還是倒果為因的self-fulfilling prophecy,思哲就真的不知道。
不過在2005年,Moore本人已率先提出Moore’sLaw將要失效。現今的晶片製造技術,差不多到了原子層面,要將再多的晶體管擠進同一個晶片上,也愈來愈不可能。以最新的發展來看,Moore’sLaw最多到2012年,便要成為歷史了。
Intel剛剛在7月推出Core2Duo,昨天就宣布,明年將推出Core2Quad。顧名思義,Quad-core就是四核心的晶片,好像比Duo核心的強一倍。不是嗎?思哲記得在90年代,就曾經出現過所謂的Megahertz Myth。當時的人以為,Mhz的數字愈高,就代表電腦愈「強」,甚至後來出現了所謂的超頻,也是由於這個心態而起的一種潮流。事過境遷,今天連旺角電腦中心的哥仔也曉得,買多點Ram也不用窮追CPU的速度。有網民笑問︰「為甚麼我要一台四核心的電腦來上網和看YouTube呢?」
現在的電腦用家,用的軟件和用電腦的模式,在過去兩三年也沒有多大的改變。事實上,今時今日電腦的最大Bottleneck,已經由運算速度和記憶體的限制,變成了網上傳送速度的限制。所以如果有人想到了新的網上傳送速度模式,那將會是下一個大生意。
可是,前者一直沒有任何政策的窒礙,後者卻被政府千絲萬縷的條文束縛,難免令人對未來有點悲觀。
前人風光後人受罪
全球最大汽車生產商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去年錄得106億美元虧蝕,今年大幅調低汽車產量;另一間百年老字號福特汽車(Ford)更處於生死邊緣,今年7月份起,銷量首次被豐田(Toyota)超越,不單喪失本土市場銷售亞軍的位置,上半年虧損更高達14.4億美元,管理層明言,北美業務不可能在2009年前錄得盈利,市場嘩然。
通用和福特今日的困境,正正是傳統美國汽車工業的一個寫照。這兩間美國汽車業巨擘,上世紀好不風光,本土銷量年年滿堂紅,自六、七十年代起,公司管理層每次面對工會(UAW,Unionof Auto Workers)要求加薪的壓力,都會主張以巨額退休醫療保障來代替。當時的管理層相信,公司慳回的加薪成本,可以令業績更漂亮,至於退休醫療保障,管他金額有多大,也要多年後才需要兌現,只要搞好現在,未來的就留給繼任人好了。
當年管理層對工會的退休醫療保障承諾,亦即所謂的Unfunded Liability,在以前美國汽車業蓬勃時,員工又未到退休年紀,問題一直未有浮現;直至近年好景不常,油價不斷攀升,耗油量大的美國汽車市場佔有率,不斷被慳油的日本汽車蠶食,同時間,當年的員工也陸續步入退休之年,前朝遺留下來的承諾,開始要兌現。
就以通用為例,公司當年作出的退休醫療承諾,不單包括員工,還延伸至已退休員工及家庭。單是這項保障,已令每輛汽車的製造成本,比豐田高出一萬美元,競爭力又怎會不弱?
當年,美國汽車業管理層,只重眼前利益,導致公司今日瀕臨垂危的惡果,一旦翻身不成要清盤,股東固然血本無歸,員工遣散也在所難免,但最無辜的,卻是一班以為會得到公司承諾給予醫療保障的退休員工。
2006年09月28日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