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說話達到最高境界者,盡是老牌政客和商界精英。舉個例,最近電盈SUNDAY雙雙公布中期業績,集團副主席蘇澤光說:「SUNDAY並非集團包袱,反而為集團提供良好的發展機遇。」第一時間,思哲聯想到,當年董特首在推銷政策,也時有運用「機遇」二字,同一篇講詞出現兩三次,雖沒指出是甚麼機遇,卻能讓人無限聯想,美好將來彷彿就在眼前。不過蘇副主席前面的一句「SUNDAY非集團包袱」說得更妙,事關人人皆知內地3G牌照一出,網通很可能要與電盈拍住上,即使來年中國電訊市場加入世貿,面對世界列強的競爭,不過,SUNDAY擁有高端的3G技術,電盈又有豐富3G營運經驗,再加上與網通合作無間,還有誰敢說SUNDAY是個包袱?
話說得怎樣,絕對影響工作表現。大公司的前線員工培訓,例如電盈的銷售員或客戶服務主任,必定包括對客溝通技巧,也有稿可照念。政府高官幾乎一樣,有專人指導如何回答記者問題。可惜高官不但全程背稿照讀,而且很怕答記者問題,幽默感欠奉。電話推銷員致電舊客,如果聽電話者怨氣重,推銷員隨時被痛罵,還要處理大堆無厘頭問題和粗口,但醒目風趣的推銷員,不會俾人問到口啞啞之餘,最終能夠安撫客人,還可以成功簽單續約。相比之下,政府的培訓管理,比電盈可謂輸足幾條街。
偏偏政府元首不懂說話很難得民心,董生和布殊經常妙語如珠,民望就在別人的笑聲中消弭。但是,不要以為口才好就行,律師出身的陳水扁善於詞令,可惜言而無信,說話不算數,於是才有百萬人上街。蘇副主席給我們上這一課,就是說話若要有說服力,除了講真話別無他法。
2006年09月18日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