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不少人走出來說報業快要成為歷史,也有人說報業應如何轉型。其實,報紙的收入,基本上是靠廣告,沒有廣告,肯定是印一份蝕一份。簡單地說,報紙的角色是用新聞撮合廣告和讀者。有多少商戶落廣告,廣告位值多少錢,皆取決於撮合的能力。傳統報紙賣廣告位,商戶不知道實質的撮合數字,因此主要靠讀者數目作準。印了出來,幾多人看過之後幫襯,不得而知,只能估個大概。
互聯網廣告的效果,透明度則高得多。讀者按個掣去商戶網站,商戶才要付錢,看不到,或只看不按的,一律不收費。換言之,ROI一目了然,不需再估估下。再者,在傳統報紙落廣告,一落就落足幾萬甚至幾十萬份,門檻很高。相反,在互聯網落廣告,因為要顯示不同廣告給不同讀者,商戶可以自訂Budget,豐儉由人,吸引力更大,無怪乎愈來愈多廣告Budget從報紙轉至網上了。財源萎縮,報紙無疑是面臨很大的威脅。
報紙會被淘汰嗎?樂觀一點看,收音機的出現沒有淘汰報紙,電視的出現也沒有淘汰報紙,甚至互聯網的出現也未至於完全淘汰報紙。不過,有一個千古不變的現實,就是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可是資訊的質量卻愈來愈高,媒體不可能繼續盲目地將大量資訊向公眾傾倒。
其實,報紙也有借助電子媒體的空間,利用blog來揀蟀。在互聯網上,博客漸漸成風,原因是一方面有人享受那種創作獲得認同的榮耀,另一方面又有人喜歡看小眾的創作,而這些作者和讀者的互動,今天在媒體中並不算主流。事實上,電子新聞媒體早幾年已開始流行「明星制」,香港曾經有名嘴,外國的HowardStern更加是美國演藝界最搵錢的第二人。不過,報章至今卻仍然未有明星現象,盡其量只是靠幾位有名的作家充撐場面,相信在未來幾年內,發掘「明星」將會是報業的新氣象。
2006年09月15日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