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訊盈科(008)及SUNDAY(866)呢對孖寶今日公布中期業績,無論業績好壞,沒有前途的公司,股東其實看不看也罷。閣下如果既是股東又是電盈客戶,有精神倒不如研究市面上五花八門的服務計劃,電盈月費不便宜,轉用其他電訊公司更優惠的計劃,說不定一年可慳上成千蚊,肯定好過等股價升。
核心業務
電盈是SUNDAY的大股東,業績也算得上平穩,回顧電盈去年電訊業務的EBITDA,05比04年度跌1%,如果不計SUNDAY因素,則跌0.5%。不過,電盈與其他電訊公司命運相同,傳統核心業務IDD及家居電話業務,營業額亦平穩地減少,分別跌2%及10%。電訊商明知在這些夕陽業務,滲透率沒有上升空間,根本不可能加價,推新產品更是自殺。即使上客量回升及通話時間增加,收入卻因減價下跌,浪費了李克勤和梁榮忠,管理層還為線路流失率由負轉正而沾沾自喜?
電盈去年中購入SUNDAY六成股權,重返流動電話市場,可惜對業績幫助卻很有限。SUNDAY最大的資產,就是3G網絡。從其他3G網絡商的業績,大家已經看清其真面目,不應再抱有絲毫幻想。SUNDAY的2G業務也沒有甚麼看頭,網絡質素不佳已是眾所周知。雖然電盈不像Smartone-Vodafone及和記那樣誇張地補貼3G手機,但最近卻推出手機睇now寬頻電視。思哲再次重申,靠手機電視花招推3G,ok,不過只限於免費。
講到電盈now寬頻電視,它彷彿成了IPTV的名牌。now去年上客量至54.9萬,全是基於網上行龐大的客戶群,加上半賣半送策略,可是卻遮掩不住還未breakeven的事實。下一輪英超合約之戰如箭在弦,要贏得合約起碼要10億,反正沒有英超,上客速度也不算差,倒不如拱手相讓慳番10億。另外,自家製作的財經台,養了大批製作人員,平添不少固定資產,還要高薪挖角傳媒精英,條數的確好襟計,好可惜最弊是自3月開台至今,外界口碑一般,管理層好應該檢討。
未來發展
電盈現有核心業務乏善足陳,那麼未來又如何?以電盈現有的網絡技術,絕對稱不上高瞻遠矚,更可說得上是落後於人。或許是杯弓蛇影,電盈在科技上總是慢了半拍,購入SUNDAY擁抱沒有前景的3G、旗下網上行ADSL技術、使用now寬頻電視時速度減半,更被網民謔稱為「網上爬」。
現在電盈的收入,主要來自IDD、家居電話、流動電話及固網寬頻(包括now寬頻電視)。隨互聯網技術發展對固網頻寬(Bandwidth)的需求穩定增長,可是不止電訊商,就連消費者亦懂得「一網四用」,前三者的收入只會不斷下跌。
隨內地城市發展,香港營商優勢只會逐漸收窄。電盈作為本地最大電訊商,最聰明的定位,應該是積極推動香港資訊基建發展。舉個例,電盈擁有全港最大的網絡覆蓋,有現成的電訊基礎設施,毋須由零開始,最有條件鋪設貫通全港的4G(WiMAX)或FON網絡,網上行現時的所謂流動寬頻,相比之下只是舊技術,並非真正全港覆蓋。
香港人生活向來節奏快,隨身不乏iPod、PSP等最新型號的流動裝置。這些硬件的發展方向,全部傾向連接流動網絡,沒有真正的流動寬頻接駁,不但香港人得物無用,他日有外國遊客來港,也會驚訝東方之珠何以不支持流動上網。全港覆蓋的流動寬頻網絡不但比3G更具商機,更可以重建投資者的信心,站在管理層面,公司專注電訊網絡本業,總比分心做now財經台更有效益,不過,問題是電盈的管理層究竟有沒有這種vision?
管理質素
回想電盈當年用成兩千億鯨吞香港電訊,結果搞到如斯境地,不過,管理層就個個肥到唔到襪,李澤楷埋單袋百億,手下猛人(包括過去現在)袁天凡、蘇澤光、鍾楚義同艾維朗等個個肥過肥仔。
哪管小股民曾對電盈有過一絲「香港矽谷級公司」的寄望,但原來這班管理層就只管做手術將公司斬件減磅,合併不到兩年,已經要削肉還債,180億賣斷CSL畀澳洲Telstra,到04年,又將數碼港住宅項目(貝沙灣)借殼上市套現(即現時盈大地產),總之過去幾年做甚麼都是為了減債,根本就沒甚麼長遠vision可言,同做瘦身公司無多大分別。直至今年6月,終於由年紀近乎退休的梁伯韜出手買電盈,每當諗起他在鏡頭面前「從容不迫」地說看好電盈未來的發展前景,就更加令人忍俊不禁,難道「梁伯伯」打算將電盈當成一間百富勤來run嗎?由一個「受人所託」出手接貨的人來當IT公司的大旗手,他的vision可以跟蘋果電腦的SteveJobs相比嗎?
算了吧!SteveJobs昨日才宣布iTunes推出電腦網上下載電影,再透過一部薄薄的iTV,經無線串流發射到你的電視機播放,一下子將屋企電視機同電腦屏障打通。
說到這,大家可能覺得iTV概念熟口熟面。無錯,九年前的香港電訊(由張永霖、阮紀堂和盧永仁等人弗)曾經推出過互聯網電視服務,恰好名字又是iTV,整套概念和昨日蘋果電腦公布的幾乎一模一樣。可想而知,當年香港電訊曾經有勇氣走得如此前衞。今日呢?後繼的電盈卻畏首畏尾地一手將當年成果拆的拆,賣的賣,又難怪弄致今日如斯境地,更遑論有甚麼前途可言。
2006年09月14日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