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有條件說不

維基百科(Wikipedia)近日表示不會向中國政府低頭,刪掉敏感的條目內容。根據以往經驗,商人向來鮮有敢對中國政府說不,Yahoo!、Microsoft甚至Google已先後屈服。思哲並非責難這些IT公司,因為中國1.2億網民人數全球第二,主宰Web2.0浪潮。一是激怒美國本土fans,一是放棄龐大的中國市場,做生意,魚與熊掌確實是艱難決定。

思哲倒想談談維基百科的營運模式。根據Alexa的網絡流量排名,維基百科流量全球排16位,比Amazon還要高。其實,維基百科甚麼也不用做,只要在網站加入Google廣告,每年已保證有數以千萬計美元收入。偏偏維基百科卻開宗名義不賺錢(其籌款活動向來做得不錯),一心追求知識流通。
首先要了解,何解有人肯無償地替維基百科做事?維基百科始創人JimmyWales講過,原來維基百科一半以上的內容,只來自524人;而七成的內容,則來自1400人。這個數目只佔全部用家的2%,與80/20理論非常合。
對這些忠實擁躉而言,「社群」形成是一主因,是由於使用者對網站有歸屬感。舉個例,任何網上論壇、討論區或交友網站,也有類似的一批人,爭做討論區或網站的管理員、版主或發言最多的會員。這批人絕非為錢而來,而是因為網絡回應速度夠快,可以即時與其他網友交流意見、評分或電郵等,他們在網站中有自己的獨特身份,久而久之,便能夠在網上建立起信譽和地位。即使維基百科像其他網站般加上文字廣告連結,思哲相信也不會影響使用者及瀏覽的數目。
其實,聰明的JimmyWales成立非牟利的維基百科之餘,也成立了牟利機構Wikia,幫人建立自己的Wiki網站,賺取廣告收入來源。另一間wikihow.com,也是維基百科的營運模式,人「HowtoXYZ…」,也是靠賺廣告費維持。
在不久的將來,可預見會湧現大批維基百科模式的生意,如果他們可以不單靠廣告,再加入與使用者RevenueSharingModel,其成就肯定不下於今天的維基百科。

2006年09月12日刊於《蘋果日報》

迴響已關閉。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