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人,即英文的Evangelist,工作就是使人「皈依」並跟從自己的信念。以宗教為例,僧侶也好牧師也好,無非希望你認同及跟從他的信仰。
站在商業層面,Evangelist就是將客人變成「粉絲」,認同該品牌或產品提倡的信念,成為誓死效忠的追隨者,最終將親戚朋友也變成「粉絲」。這些人,很可能是具影響力的OpinionLeader,說話的時候,聲音也一定最響。
哪些品牌最多Evangelist?信手拈來,比如說Nike、Palm及Wiki。本地Marketing人,以前很少注意到Evangelist的重要。他們一定知道,如果給客戶或消費者BadMouth,後果將會不堪設想;但卻很少反過來想,如何去建立Evangelist社群。
另一個old-school想法,是以為品牌可以單靠錢買。以前,多花點錢賣廣告,不停轟炸觀眾「眼球」。可是現在資訊氾濫,消費者「抵禦力」也強了許多,懂得左耳入右耳出。廣告的威力,怎及得上有血有肉的的人?Evangelist用錢買不到,成本低卻很實用。
除了散布在人群當中,Evangelist本身也是個職位。近年外國不僅出現了專門招攬Evangelist的公司,連大企業也重新審視PR、Marketing及Evangelist的角色,因為三者容易混淆。公司招攬PR,會請熟悉傳媒運作,甚至曾經在傳媒打滾的人;聘請Marketing,則會選擇熟悉市場和客戶口味者。Evangelist的對口單位,既可以是客戶,亦可以是傳媒。但自從互聯網崛起,WordofMouth成本大大降低,客戶和傳媒誰打誰也不易區分,這便是Evangelist大顯身手的時代。
不過,即使Evangelist多重要,若從宏觀出發,香港偏偏很缺這類人才。目前本地教育方針,還是陷於「守規矩」與「合作」。Evangelist需要有改變世界的熱誠,要求的是一份氣魄。當年SteveJobs,邀請JohnStuleey加盟的說詞:「你想一世賣糖水,還是去改變世界?」所推銷者,正是在電腦生意背後那種能夠改變世界的慾望。香港畢業生,在既定的遊戲規則下,可以很快完成差事,但卻沒有跳出這個規則,尋求其他可能性的勇氣,更不要說去改變世界。
思哲手痕,在本地求職網站搜尋「Evangelist」一字,結果竟然只得一份工。誠然,不少公司的Evangelist都是老闆或高層兼任,職銜Evangelist的員工,至少也是中層管理人員,招聘理應由head-hunt代勞。至於那份工,其瓣數也屬科技:Metro Ethernet Solution(城域以太網應用方案)。
城域以太網乃目前最先進的互聯網接達技術之一,世界最大的城域以太網,其實就在香港,問有多少港人知道,十個應該沒有一個。在香港招募Evangelist,乃第一錯。優秀的Evangelist,特點是加入公司之前,早已在各種渠道,開始了他的傳道工作。但該招聘廣告的「Key」入職要求,卻是學位、行業經驗和演說技巧,乃第二錯。
2006年09月06日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