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Google微軟好大鑊

近日,全球商界焦點新聞,是EricSchmidt加盟蘋果電腦董事局。

然而,微軟未能趕及推出Vista(下一代視窗軟件),沒關係,反正也等了這麼久。不過,對家的蘋果電腦卻急不及待,兩天前宣布,GoogleCEO,EricSchmidt加盟蘋果電腦的董事局(BOD),替蘋果電腦的未來方向出謀劃策。其他「猛料」BOD成員包括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另一位ArthurD.Levinson,掌管生化公司Genentech,也是Google的BOD成員,不過代表性跟Schmidt比,當然稍遜一籌。我向來睇一家新公司,都會先睇BOD成員,若發現充斥「自己友」,這家公司好極有限,香港不少上市公司這個問題特別嚴重。似蘋果電腦這般高手如雲,不是其他公司的主席,就是具影響力的知名人士,正是典型美國上市公司的BOD。

這邊廂蘋果電腦與Google的高層,忙於唯唯諾諾,甚麼最仰慕、最具創意之類的報道一大堆。那邊廂的微軟,就算一早料到有此一,也定會非常頭痛。他們宣布要搞PMP(多媒體播放器)幾天不夠,SteveJobs便馬上回敬一記,擺明是衝微軟而來,但微軟的ZunePMP,又何嘗不是衝iPod呢。

微軟要搞多媒體播放器,要搞線上音樂,沒有可能成功。連Creative、iRiver也敗在iPod手上,Zune本身又沒啥可取的新元素,與微軟合作的東芝,數碼消費品最了不起,是筆記簿電腦,想做iPodKiller恐怕未夠資格。而且,蘋果電腦要迎戰,只要保持與Google緊密合作,確保音樂搜尋者最先引導iTunes,微軟便沒有半點勝算。

坦白說,笨重的微軟已落後太多,微軟欲收服互聯網失地,只怕不易。即使其搜尋引擎和即時通訊軟件MSN,仍在第三、四名次上上落落。不過,互聯網的洪流,已開始轉向如YouTube等個人服務為主的網站。目前為止,微軟親手創辦,而又真正賺錢的生意,只有兩個:一是作業系統(OperatingSystem),二是企業軟件市場,兩者目前仍然由微軟壟斷。

壟斷是微軟最大本錢,另一大本錢是現金夠多,逾500億港元。如果我是微軟,會:

1.大手買Google及蘋果電腦的股票,即使贏不了對方,起碼也對沖風險;

2.密切注意Google眈視的公司,以高價收購,或推高Google的收購成本;

3.合併MSN及AOL,變為一個單一品牌,因為行業往往容不下超過3個主要業者;

4.收購Yahoo!,或至少與之結盟

另一個盲點,是蘋果電腦和Google沒有涉足的遊戲產業。這是往往被低估的產業,遊戲並不簡單,它集各家娛樂之大成,含了音樂、影像及故事(電影),還有最重要的用家互動性。音樂、電影自然是蘋果電腦的主要收入,而用家互動性,正正是Google千辛萬苦經營,造就龐大廣告收益的根本。微軟的Xbox,在強手如Sony的PS3及Nintendo競爭下,依然被看好,說不定這便是它反敗為勝的關鍵。

《萬曆十五年》論CEO

下月有一群悲秋傷春的文化人,將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圖)一書搬上舞台,究竟舞台版《萬曆十五年》有多少斤,要真正睇過先知。既然有人提起這本書,我也借這機會向所有企業主席推介這本好書。其實,大家都應該抽些少時間速讀這本兩度獲American Book Awards提名之好書,總比藍海紅海亞媽是女人之類管理口水書有內涵和意義。

明神宗(年號萬曆)朱翊鈞(即Chairman),本來是一個有為英明的君主,年少即位時有強勢「首輔」(即CEO)張居正協助,總算可以震懾龐大的官僚制度,一切看來相安無事。張居正逝世後,換了弱勢新CEO申時行,就在萬曆十五年,神宗與官僚制度就立儲問題出現分歧,這時就充份體現到,原來再高高在上的君主,到了管理整個架構的時候,仍不得不向官僚制度妥協,亦是這次紛爭,令明朝走向衰落。

企業和王國建立初期要發展制度,創業家主席要靠強勢官僚CEO,例如年少Chairman朱翊鈞和強勢CEO張居正的配搭,又或者像Google的兩個年輕創業家LarryPage和SergeyBrin找老行尊EricSchmidt當CEO。當機構老化的時候,又要找來不向官僚賣賬的創業戰鬥型管理人,例如接替BillGate當微軟總程式設計師的RayOzzie,本身就曾多次成功創業。Gate看中了Ozzie,甚至為了羅致這個人才而收購Ozzie創辦的GrooveNetwork。

無論是哪種CEO,最重要是能夠跟企業的靈魂相通,像申時行那種CEO,將官僚制度置於企業之上,就不是CEO的好材料。黃仁宇筆下的張居正和申時行,無忠奸之別,能力上也沒有太大差異;兩人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掌握了官僚制度,後者卻向官僚制度妥協。事實上,大多數公司主席都是創業家,管理制度和運作總要靠專業人士的輔助,情形就有如君主和首輔的關係。事實上,雖然作為企業主席看來好像有無上權力,但有時候官僚的權力甚至可以將主席邊緣化,例子就像神宗在萬曆十五年;近代的例子有Apple官僚在1985年將創辦人SteveJobs趕走,結果失去了靈魂的Apple衰足12年;明日再談另一經典例子:田北辰和黎文熹。

2006年08月31日刊於《蘋果日報》

迴響已關閉。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